在线VA免费看成,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国产免费a,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欧美日本一区视频免费,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紹興市旅游

紹興市文物古跡介紹

王守仁墓(王陽明墓)
  王陽明(1472年至1528年),我國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守仁、字伯安。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一生倡導(dǎo)“心學(xué)”,為姚江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嘉靖六年(1527年),應(yīng)召西征,翌年冬因病而歸,卒于途中,歸葬蘭亭附近的洪溪。王陽明的墓背靠鮮蝦山。墓地四周,古松挺立,群山連綿,青峰欲滴。走到他的墓邊,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面而至,心里也感到格外澄明,精神頓覺清爽。清明時節(jié),王陽明的墓上幾抔新土綻著點點嫩綠,清風(fēng)輕拂,嫩綠輕搖,令人情思悠悠。在這無聲的暮色里,王陽明的墓在一種寧靜之中與天地融成了一體。王陽明不僅是心學(xué)大師,也是一名風(fēng)水大師。鮮蝦山的墓地就是他自己親手所選的,也是王陽明風(fēng)水理論最好的注釋。他的墓坐北朝南,左有青龍(廟山),右有白虎(印山),前有朱雀(大崗山),后有玄武(鮮蝦山),其來山兩側(cè),有蟬翼,蝦須水過,洪溪水兜,前方兩邊青山如仆人相侍,婉轉(zhuǎn)至遠天之外。墓為陽明先……[詳細]
42、曹娥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娥廟
  位于紹興市上虞百官鎮(zhèn)曹娥江西岸。東漢漢安二年(143)五月,曹娥為救父,投江而死。元嘉元年(151),縣令度尚葬娥于江南道旁并立碑。宋元八年(1093),由江東移至西岸。今廟為民國23年(1934)于原址重建,坐西朝東。中軸線上有門樓、大殿、后殿、重樓;北軸線上有曹娥碑、雙檜亭、曹娥墓;南軸線上有山門、戲臺、土谷祠、東岳殿。殿內(nèi)枋柱雀替及門窗多為鏤空細雕,十分精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曹娥廟,早年又叫靈孝廟、孝女廟,是為彰揚東漢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處紀(jì)念性建筑。幾經(jīng)遷徙、擴建、修葺,奠定了現(xiàn)有廟宇布局嚴(yán)謹(jǐn)、錯落有致、氣勢恢宏的建筑基調(diào)。曹娥廟坐西朝東,背依鳳凰山,面向曹娥江,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3840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條軸線上。北軸線為三開間,依次有:石牌坊、飲酒亭、碑廊、雙檜亭、曹娥墓;中軸線為五開間,依次有:罩墻、御碑亭、山門、戲臺、正殿、曹府君祠;南軸線為三開間,依次有:……[詳細]
董村水晶礦摩崖題記
  董村水晶礦摩崖題記,位于新昌縣城東六十五里的沙溪鎮(zhèn)下董村口公路下方懸崖中,背倚石廠山,下臨龜溪,海拔為280米。此題記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記載了元大德二年(1298)十一月浙東宣慰使哈刺䚟奉旨來此,采得11374斤水晶礦石。次年正月,哈刺䚟將開采水晶過程擬書,刻于此崖壁之上。題記面朝南,分為左、右兩塊,左右文字共12豎行,每行字?jǐn)?shù)不等。書體為行楷,陰刻,全文共130字。題記面積約100平方米。原文為:左文:“中書左丞自元日至人日,親率左右于石廠山獲水晶一藏,計一萬一千三百七十四斤,皆珍異奇絕者”。右文:“大德二年十一月奉旨尋采水晶,自寧海璋林至新昌之石廠,發(fā)泄地藏,貢登天朝,下闡困珍,上昭乾德,實□□□□有道之所為,□□□□□石□□□事。”款識:“大德三年正月□日金吾衛(wèi)□□行漸東宣慰使哈刺䚟!鳖}刻的書體結(jié)構(gòu)和筆意特征明顯,左文字體結(jié)構(gòu)收斂,點……[詳細]
印山王陵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浙江省紹興縣印山山頂,鑿巖而成,墓向朝東。是一座由墓道、墓坑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豎穴土坑墓。墓坑為長方形豎穴,坑口長46米,寬14米,深12.4米,四壁陡峭,不設(shè)臺階。墓室由加工規(guī)整的巨大枋木構(gòu)筑,呈兩面坡狀。木棺置于中室,由一個巨型圓木制成的獨木棺。坑底鋪木炭,木槨外包140層樹皮,樹皮外夯木炭,墓坑內(nèi)填青膏泥。山腳四周挖掘有防御保護的圍溝。該王陵規(guī)模宏大,形制獨特,葬俗充分顯示了越國王陵制度的特點。印山越國王陵是迄今為止經(jīng)正式發(fā)掘并被確認的第一座越王陵,是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對推動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氨庇星貙m,南有印山”(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沉睡地下2500年之久的印山越國王陵重見天日-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蘭亭鎮(zhèn)木柵村和紹興縣林場交界處,有一座特殊的小山,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300米,高約24米,因其平面略似方形,里面高聳似印,俗稱“印山……[詳細]
新昌城墻
  新昌城墻位于新昌縣南明街道,年代為明。新昌古稱剡東,唐代以前屬剡縣,后梁開平二年(908)建縣,并無城墻。南宋嘉泰《會稽志》載,宋有舊城。而至南宋末,已無存,僅有迎恩、鎮(zhèn)東、侯仙、共仁四門之名。明成化《新昌縣志》引《東堤記》(南宋時縣人俞公美撰)說:“余方輯《南明錄》,嘗疑《會稽志》載:邑城周一十里,其高十尺,厚十有二尺。今環(huán)邑固無是城基也!泵魅f歷《新昌縣志》記載:“至弘治十八年(1505)知縣姚隆始筑洞門于祥溪廟右。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猖獗,民無守計,知縣萬鵬始相時審勢,首議筑城。自嘉靖丙辰(1556)至丁巳(1557)不期年而成。城周一千三百七十四丈奇,高一丈七尺,闊二丈四尺,周圍凡六里,城門四,東應(yīng)臺,西通會,南仰山,北濟川,城上為女墻,為窩鋪,門上為譙樓,門外為子城,內(nèi)外馬路各一丈。”民國《新昌縣志》記載:“萬歷庚戌(1610),知縣李應(yīng)先于東北中間開青陽門(即新東門)……[詳細]
書圣故里景區(qū)
  書圣故里位于紹興蕺山以南大片古民居之中。東起中興路,南抵勝利路,西至解放路,北達環(huán)城北路,總規(guī)劃面積約0.8平方公里。是目前紹興市區(qū)保存比較完整的歷史街區(qū),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歷史資源。蔡元培故居、戒珠講寺、蕺山書院、題扇橋、探花臺門、太平天國壁畫等鑲嵌在街弄間;古式臺門、里弄小巷、石橋流水、充滿了濃郁的江南氣息。2001年至2006年,市政府按照“重點保護、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和“修舊如新、風(fēng)貌協(xié)調(diào)”的原則,投資1.5億元,對書圣故里居民道路和河道設(shè)施作了修繕保護,修繕后的建筑布局為前街后河,設(shè)沿廊、埠頭、岸上蕭墻粉壁,圓洞曲徑,花叢柳影,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反映了人民生活對水的依賴。沿街民居恢復(fù)了民清風(fēng)格,石板路、馬頭墻、過廊、木門木窗,粉墻黛瓦、竹絲臺門、烏黑柱廊、棕色油漆為基調(diào)的紹興傳統(tǒng)民居重現(xiàn),和諧淡雅,體現(xiàn)了紹興古城的建筑特色。探尋古城紹興的文脈,最重要的還是臺……[詳細]
紹興秋瑾故居
  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經(jīng)在此習(xí)文練武,度過她的少女時代。一九○六年回鄉(xiāng)后,這里又成了她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建國以后,對秋瑾故居進行了幾次整修,并把它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秋瑾故居原來是明代大學(xué)士朱賡別墅的一部分。故居共五進,第一進是門廳,第二進為三間平房加一樓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間,其余三進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處。秋瑾所居住的二進房屋有客堂、會客室、餐廳、臥室,秋瑾曾在這里接待同志,秘密商議起義事宜。臥室的后墻為夾墻,在夾墻的密室內(nèi),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故居曾經(jīng)多次修繕,在第三、四進設(shè)立有秋瑾史跡陳列室。故居大門上面懸掛著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題的“秋瑾故居”匾額,筆力遒勁,情意內(nèi)蘊。進入故居,就是一個石板鋪成的小天井。越過天井是三間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間小樓,當(dāng)中的堂屋里掛有“和暢堂”的堂匾,筆調(diào)清……[詳細]
新昌城隍廟
  城隍廟,原在新昌縣城西門內(nèi),今文化館所在地。南宋《嘉泰會稽志》載,城隍廟“在縣西一百步”,是一座坐北朝南臨街縱深三進的廟宇。1986年底因西街?jǐn)U建遷至千佛巖,F(xiàn)在的城隍廟,硬山頂,南北軸線上有三進,即門廊戲臺、正殿、后殿。城隍廟戲臺:舊為酬神演戲之所,是明成化時的原物,江南已不多見,1963年已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清中期每年主持酬神演戲活動,三四十年代,女子越劇興起。早期女子越劇演員筱丹桂、越瑞花、王杏花、施銀花、姚水娟等曾在此登臺獻藝。建國初期,城隍廟戲臺,一度成為新昌戲劇文化活動的中心。1952年2月,華東實驗越劇團演員呂瑞英、金彩鳳等曾在此登臺演出《梁山伯與祝英臺》。城隍廟正殿:(原城隍廟后殿)三間二廊,木石結(jié)構(gòu),榫卯連接,梁架明間抬梁,次間穿斗。系光緒二十三年重建,全殿用本地西坑石制圓柱28根,柱上陽刻或陰刻楹聯(lián),書法精湛,雕刻技法細膩,楹聯(lián)多為勸人為善,懲惡揚善之句。城隍廟東西……[詳細]
49、虹明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虹明橋
  虹明橋位于紹興市柯橋區(qū)福全鎮(zhèn),年代為清。西跨湖橋始建于南宋,明萬歷年間重建,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整座橋由單孔拱橋與三孔梁橋組成,全長61米。其中拱橋長30米,拱券凈跨5.5米。橋欄板處刻有捐資重建者姓名、年月等。三跨梁式平橋全長31米,均分三跨,現(xiàn)橋面已覆水泥。拱橋以北5米處有小型單孔梁橋一座,名“同堰橋”。與西跨湖橋平面呈“7”形。兩側(cè)座欄上刻清干隆、嘉慶年間重修字樣。2011年浙江省政府將西跨湖橋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虹明橋位于柯橋區(qū)福全鎮(zhèn)徐山村徐山大江和徐山門前江交匯處,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年間重建。由主橋與引橋二部分組成,主橋在北,引橋在南,均為石梁橋,平面略呈“Z”字形,全長58米。主橋分四墩五跨,南北走向,中間一跨跨徑較大,達4.91米,矢高2.8米,其與南北跨之間各有四級臺階相連;橋面均用三拼石梁縱向并列鋪筑而成,中間一跨橋面最中間一拼橋梁石底面刻有雙龍戲珠淺浮雕圖……[詳細]
嵊州城隍廟
  位于嵊州城內(nèi)鹿胎山南麓,是一座江南一帶很有名氣的建筑。該廟初建于1345年,由于年代久遠,建筑遭受多種自然災(zāi)害的侵襲,尤其是白蟻的蛀蝕,歷史上曾十一次修建。近幾年又經(jīng)大規(guī)模重修,現(xiàn)已修竣對外開放。南宋朱熹游嵊州時曾到鹿胎山登城隍廟,題“溪山第一”四字,故嵊州城隍廟又有“溪山第一樓”的稱號。城隍廟建筑規(guī)模宏大,選材講究,雕刻精湛,裝飾協(xié)調(diào),整體和諧,稱譽江南,堪稱一絕。嵊州城隍廟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百步階9號,始建年代較早,宋《嘉泰會稽志》中已有文字記載,F(xiàn)存建筑系清嘉慶九年重修。該廟廟貌恢宏,在城隍廟同類建筑中數(shù)全省第一。建有八字屏風(fēng)、月臺、溪山第一樓、儀門、戲臺、城隍殿、后大殿,兩側(cè)配有耳房、側(cè)屋、夾屋、廂房等,設(shè)計獨特,布局巧妙。它不但氣勢非凡,且建筑精良,特別是磚、石、木三雕,精美絕論,被譽為江南三雕第一家,世稱“三絕”。廟內(nèi)重檐歇山頂?shù)墓艖蚺_,高俊氣派,世屬罕見,著名越劇表演藝術(shù)家袁雪芬、傅……[詳細]
楊太尉殿古戲臺
  楊太尉殿位于羅村自然村中羅村東面,系上虞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尉殿是宋朝百姓為紀(jì)念楊八姐智破強盜保一方平安而建造,嘉慶19年擴大,在乾隆、道光、民國曾多次修葺。它坐北朝南,由門廳、戲臺、正殿及兩邊的看樓組成。門廳及正殿為三開間抬梁式木結(jié)構(gòu)建筑,殿內(nèi)供奉著一尊楊太尉的塑像。門廳南為古戲臺,即有名的萬年臺,基高135厘米,臺面寬496厘米,進深474厘米,單檐歇山式屋頂,有藻井,飛檐陡翹;臺前的兩根石望柱柱頭分別雕成獅子托繡球和母獅撫小獅,栩栩如生;雀替精雕細刻,玲瓏剔透。戲臺東西兩旁輔以兩層樓的看樓各5間,其前半部分為觀戲賞景的看臺,后半部分為賓客休息室。楊太尉殿的出名就在于戲臺上的藻井,長塘人皆稱之為“雞籠頂”。它由16組斗拱層層迭出,盤旋而上,每根梁方上都刻有纏枝花卉,藻井處為一枝香軒,四角雕有“鳳采牡丹”,頂部中間雕刻二龍戲珠鎏金圖案。整個結(jié)構(gòu)完全不使用釘子固定,而采用榫頭連接,精湛的技……[詳細]
上虞窯寺前古窯址
  窯寺前古窯址位于上虞市上浦鎮(zhèn)甲仗村。窯群的主體分布在一個山岡上,整個低矮山岡均為瓷片所覆蓋,其四面為農(nóng)田,西面隔農(nóng)田即山,山腳旁瓷片都有分布。從窯寺前窯址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可以看出,丘陵地帶的燃料資源豐富,為燒窯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周圍溪流環(huán)繞,水力資源較為充沛,為水碓的使用提供了條件,有利于制瓷業(yè)生產(chǎn)效率的提高。窯址周圍瓷土資源分布廣泛,蘊藏量相當(dāng)豐富,距窯寺前窯址不遠的窯湖,據(jù)傳由于大量挖掘瓷土,遂成窯湖。窯湖穿越于境內(nèi)的曹娥江,是上虞水上交通的大動脈,窯寺前窯址生產(chǎn)的大量貢瓷及商品瓷,源源不斷地通過曹娥江運銷到海內(nèi)外,為吳越國的經(jīng)濟繁榮創(chuàng)造了物質(zhì)條件。窯寺前窯址屬于古窯群,窯址主要分布在窯寺前村周圍的寺山、坳前山、道士山、立柱山和盤口灣等地。這些山的緩坡地段,就是窯址所在。其山腳旁尚散布著大量瓷片,俯拾皆是。窯寺前窯址至遲始燒于南朝,中經(jīng)唐代,進入五代就迅速發(fā)展起來,并成為吳越錢氏燒造貢瓷……[詳細]
樓家橋遺址
  樓家橋遺址位于浦陽江支系鳳桐江畔的諸暨次塢鎮(zhèn)樓家橋村。遺址依山臨江,受錢塘江潮位影響明顯,春夏多雨時節(jié),潮水頂托,江水回流倒灌,遺址常遭水淹,受澇嚴(yán)重。1999年~2000年連續(xù)3期發(fā)掘,發(fā)掘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堆積厚2~4米,上部屬商周時期堆積,良渚文化遺存內(nèi)涵不甚豐富,主體堆積的內(nèi)涵具有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雙重性。一如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屬寧紹平原邊緣一樣,文化面貌也呈現(xiàn)邊緣的特征,即這里是河姆渡文化分布的邊緣,也是馬家浜文化分布的邊緣地區(qū),是兩個文化圈的重迭部分。出土陶器陶系以夾炭紅衣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陶器可明確區(qū)分為代表不同文化的兩組:A組,夾炭陶繩紋帶脊釜、單把缽等;B組,夾砂紅陶圓柱足鼎,腰沿釜、泥質(zhì)紅陶喇叭圈足豆。A組器物胎質(zhì)、器形到紋飾均與河姆渡文化的同類陶器相同;B組器物,尤其是帶扉棱圓柱足鼎、腰沿釜不見或很少見于河姆渡文化遺址,相反,在太湖流域的馬家浜文化中屢見不……[詳細]
54、宋六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六陵
  宋六陵位于紹興市皋埠鎮(zhèn)攢宮山,距紹興市區(qū)18公里,有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寧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紹陵等南宋六帝陵寢,故稱宋六陵。此外,還有北宋徽宗陵、宋哲宗后陵、宋徽宗后陵、宋高宗后陵。占地2.25平方公里,為江南最大的皇陵區(qū)。每座陵寢均設(shè)上下宮,功能齊備,結(jié)構(gòu)完善。以高宗永思陵為例,據(jù)宋周必大著《思陵錄》記載,永思陵分為上下宮。下宮由外籬門、欞星門、圍墻、殿門、大窯子、獻殿、0石藏子等。南宋朝廷原打算收復(fù)中原后,即歸葬伊洛(今河南鞏縣)祖陵,故以攢宮為名。元至正二十二年(1285),江南釋教總統(tǒng)楊璉真伽,率人盜掘宋六陵,破槨裂棺,0隨葬珍寶,不計其數(shù)。幸被山陰義士唐玨等人事先獲悉,潛入陵墓以他骨偷換陵中遺骸,作標(biāo)記于石函,遷葬在紹興蘭渚山天章寺前,唯理宗顱骨巨大,不敢調(diào)換。元滅明興,朱元璋下詔將流失在北方的理宗顱骨和其余諸陵歸葬舊陵,立碑植樹,繞以墻垣,……[詳細]
55、后殿廊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殿廊橋
  后殿廊橋位于華舍街道華舍村,據(jù)查證為清代建筑,由后殿廟和廊橋二組建筑組成,硬山式屋頂,陰陽合瓦,總占地面積155平方米。廊橋系單跨石梁橋,平面呈“凹”字形,東西走向,橫跨廟前江,橋面由木板南北向并列鋪設(shè)而成,其南側(cè)置石欄板,同時,橋面板下東西向鋪有數(shù)根木頭,以承托橋面;橋面上建有橋屋,面闊三開間,前半架為走廊,后半架設(shè)佛座,中間格扇門、格扇窗相隔;橋屋梁架為五柱七檁,設(shè)中柱,其中過廊為雙步、單步廊,外檐柱側(cè)面刻有石聯(lián);東西兩端橋堍由條石錯縫疊砌,且南側(cè)均設(shè)落坡,落坡內(nèi)側(cè)均置石欄板,并分別設(shè)垂帶踏跺十五、十三級。后殿廟位于橋東端,坐北朝南,面闊三開間帶“船蓬軒”前廊,檐口設(shè)木柵欄;殿內(nèi)后半架設(shè)佛座,明間梁架為四柱五架抬梁式、前后單步。東西次間前后步同明間,其中西次間中柱與金柱間內(nèi)山墻上嵌有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立的“機神會碑引”碑記一方,帶基座。廟前鋪有石板道地。該組建筑布局獨特,格扇門、格扇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