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VA免费看成,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国产免费a,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欧美日本一区视频免费,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連云港市旅游

連云港市文物古跡介紹

1、連云港桃花澗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連云港桃花澗
  桃花澗桃花澗源自錦屏山馬耳峰。千回百轉(zhuǎn)匯集成滔滔澗水流下南坡。這里峰巒峻秀,春來遍開桃花,因以為名,現(xiàn)已開辟為新的旅游景點。山上既有挺拔的林木,又有裸露的石骨,頗具中國畫的風(fēng)味。景區(qū)的下面,即著名的錦屏磷礦礦區(qū)。1979年冬,桃花澗發(fā)現(xiàn)了四五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的遺址,出土的舟伏、漏斗狀石器,與日本九州出土的這類石器形制大體相同。據(jù)專家考證,那時期海平面普遍下降,日本與連云港之間形成一條陸橋,兩岸的古人類曾不斷互相往來和交流。桃花澗遺址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錦屏鎮(zhèn)桃花村錦屏山南麓桃花澗西側(cè)。遺址堆積物厚約2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通過采集和試掘,得到的石器標(biāo)本有舟狀石核、兩極石核、漏斗狀石核,半錐體石核、刮削器、尖狀器、人工石片和小石葉等。據(jù)中國科學(xué)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這批石器標(biāo)本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桃花澗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是迄今發(fā)現(xiàn)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唯一含有小石葉工業(yè)的遺……[詳細(xì)]
抗日山烈士陵園
  抗日山原名馬鞍山,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qū)西部蘇魯兩省交界處,主峰海拔173米。1941—1944年間,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dǎo)二旅,以及濱海軍區(qū)的廣大軍民曾四次興工為死難烈士樹碑建塔,抗日山由此而得名。是我國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素有“中國抗日第一山”之美譽。抗日山風(fēng)景區(qū),主題景觀抗日山烈士陵園是在抗日山戰(zhàn)爭時期,在紛飛的戰(zhàn)火中興建的。由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dǎo)二旅、山東軍區(qū)、濱海軍區(qū)軍民于1941年春興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為抗戰(zhàn)犧牲的先烈建塔樹碑,是我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抗日烈士陵園。抗日烈士紀(jì)念塔高14米,塔頂是一尊鐵鑄的八路軍戰(zhàn)士塑像,顯示著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慨。陵園中長眠著750余位烈士的忠骨,銘刻著3500多位烈士的英名。每年清明前來憑吊的人絡(luò)繹不絕,往往道路為之堵塞,遍山花環(huán)耀眼?谷丈搅沂苛陥@在夾山鄉(xiāng)境內(nèi),總面積20余萬平方米,上下分八個坡段,氣勢雄偉![詳細(xì)]
將軍崖巖畫
  將軍崖巖畫鐫刻在江蘇省連云港市西南郊錦屏山馬耳峰的西崖上。馬耳峰西崖的形狀為橢圓形,長22米、寬15米,面積約330米,表面稍凸,巖石呈黑色。將軍崖巖畫發(fā)現(xiàn)于1979年,刻畫在將軍巖西崖的坡面上,畫面高20余米,寬11米左右,以敲鑿、磨刻手法刻于平整黑亮巖石上。巖畫分三組,在三組的中心位置,矗立著三塊脫離山林的自然巨石,石面分布著對稱的圓窗圖案,窗徑在3~7厘米之間。第一組位于西部,在長4米、寬2.8米的范圍內(nèi),雕刻有類似人面的圖案十幅,類似獸面的圖案兩幅,類似草或禾苗的圖案十三幅,還有九個符號不識其意;第二組位于遺跡南側(cè),長8米、寬6米,這組巖畫中有的類似獸面,但無輪廓,只有眼、鼻、口等,其形象也多不相類,有的為中心一個圓點,外加一個圓圈或兩個相套的圓圈,在圓圈之外,有的圖還加了放射線,最多的有21條,少的僅14條;第三組位于遺跡東側(cè)的較高的部位,所雕圖案,大體同第二組。三組巖畫圖案中間……[詳細(xì)]
孔望山摩崖造像
  孔望山摩崖造像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南2公里的孔望山南麓西端。相傳孔子曾登臨此山以望東海,故名孔望山。依山巖的自然形勢,共雕刻出1貼軀各種形態(tài)的造像。分成13個組體,刻在東西長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的圖像高1.54米,最小的頭像僅10厘米。歷史沿革造像群的題材,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rèn)為是“古圣賢遺像”,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認(rèn)為是“諸賢摩崖像”,《漢代畫像全集》認(rèn)為是“人事起居”,還有人認(rèn)為是“士大夫階層的人物和武士”,或“供人作樂的被剝削者”。1980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史樹青首次指出有佛教內(nèi)容。概括起來約有三方面內(nèi)容:一曰佛教造像。像群中有高肉髻、頂光、蓮花、施無畏印、結(jié)伽跌坐等,并有表現(xiàn)佛本生故事的薩陲那太子舍身飼虎圖。有表現(xiàn)佛傳故事的“說法”和“涅架”。有單個立像1坐像1菩薩像!弟子像、力士像和胡人形像的供養(yǎng)人像等。佛像特征這些都是佛教造像的特征。二曰道教……[詳細(xì)]
海青寺塔
  位于連云港市云臺鄉(xiāng)大村水庫之濱,稱“大村塔’。因此塔是為供養(yǎng)“釋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靈牙”而建,故名“阿育王塔”。因塔原建于海清寺前,又稱“海清寺塔”。據(jù)塔的第五層?xùn)|南面嵌的碑文記載,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鐫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級內(nèi)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距今已近千年的歷史。昔日殿宇已不復(fù)存在。??? 但從遺址規(guī)模踏勘,大體可以恢復(fù)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門前、中軸線上。塔后為前山門3間,額名“海清寺”。正殿3間,左右翼以配殿各3間,塔、寺的平面布置,并不按我國北魏佛寺舊法,塔置于正殿前。與唐宋以后佛寺建筑以殿為主的配置方法也不盡相同。但仍對正中軸線。因而該塔為我國建筑史上佛寺嬗變中寶貴的一例。??? 該塔為仿0式,九級八面。相對高度為40.58米(不包括基座在內(nèi))。塔身、心柱、內(nèi)廊梯級、腰沿、塔剎為磚砌而成。塔門南向,東、西、南、北面各辟券門,外壁內(nèi)繞以走廊,中央有八……[詳細(xì)]
海清寺塔
  海清寺塔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云臺區(qū)花果山街道大村水庫旁。海清寺塔,又稱“大村塔”、“阿育王塔”。該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八面九級,高40米有余,仿樓閣式磚塔,內(nèi)有回廊,八角塔心柱直至塔頂。塔身每層四面開門,其余四角隱出直欞假窗,或嵌字碑。塔內(nèi)設(shè)磚階梯,盤旋而上。塔身外輪廓線流暢、和諧,具有北方宋塔特點。原塔剎早毀,1975年維修時補建。據(jù)塔的第五層?xùn)|南面嵌的碑文記載,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鐫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級內(nèi)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距今已近千年的歷史。但從遺址規(guī)模踏勘,大體可以恢復(fù)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門前、中軸線上。塔后為前山門3間,額名“海清寺”。正殿3間,左右翼以配殿各3間,塔、寺的平面布置,并不按我國北魏佛寺舊法,塔置于正殿前。與唐宋以后佛寺建筑以殿為主的配置方法也不盡相同。但仍對正中軸線。因而該塔為我國建筑史上佛寺嬗變中寶貴的一例。該塔塔身、心……[詳細(xì)]
花果山前頂石刻群
  水簾洞摩崖題刻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風(fēng)景區(qū)水簾洞,刻在洞外的巖壁上。石刻皆為摩崖題勒,書體有篆、隸、楷、行。從石刻年款可知,水簾洞石刻鐫于明清兩代。明刻有“高山流水”、“神泉普潤”、“靈泉”;清刻有“印心石屋”。水簾洞石刻的內(nèi)容都是記錄和描寫水簾洞勝景的,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82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坝吻喾屙斢洝鳖}刻位于海州區(qū)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風(fēng)景區(qū)“七十二洞”之“朝陽洞”東10米一天然巨石東側(cè)裂石上,北距“一線天”30米。題刻刻在傾倚于“八戒石”上的“天然碑”上!疤烊槐睂230厘米,高327厘米,文曰《游青峰記》,全文共1062字,楷書,字徑4×7厘米,款徑3×6厘米。碑刻于明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唐伯元撰文并書,其內(nèi)容主要記載云臺山風(fēng)物名勝、古跡傳聞!坝吻喾屙斢洝北敲鞅械木拗,是考證云臺山歷史的實物資料。1982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詳細(xì)]
8、延福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福觀
  明代崇禎四年(1631年)由高晉卿等三個太監(jiān)出資在東磊圍屏山前興建延福觀。從此東磊便成為云臺山一帶道教的主要基地,三四百年間香火旺盛,甚至連圍屏山也賦予了一個道教的名稱——鐘鼎,山上所有的景點都染有濃重的道教色彩。由于延福觀緊靠圍屏山,地勢險要,又隱蔽于綠色叢林之中,躲過了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成為云臺山中唯一免遭此劫的廟宇。然而“文革”后期拆毀了保存完好的大殿和玉蘭山房,其余設(shè)施也全部流散或破壞,剩余的前山門和西配房年久失修,幾乎坍塌。山門題額為“敕賜護國延福觀”,是典型的明代寺觀建筑風(fēng)格。觀前累石起平臺,東望海天,極目千里。遙想二三百年前山下還是汪洋一片的大海,明月初升,靜影沉璧。那便是云臺山的一個名景:平臺水月。東院原為玉蘭山房,把古玉蘭樹圍于院中。陶澍巡視云臺山時,對這里也進行過大修,并題楹聯(lián)一副于玉蘭山房:“奇石似人花下立,仙人如鶴竹間來”。廟后有溫泉一池,隆冬不冰。周圍石壁上刻著……[詳細(xì)]
孔望山古城遺址
  孔望山古城遺址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孔望山居委會孔望山、鳳凰山。古城沿山脊而建,東西長64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約29萬平方米。1980、2000-2004年多次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古城設(shè)東、西二門,西門保存明顯。古城的北城垣沿孔望山山脊修建而成,北城垣墻體基本完整,現(xiàn)存寬度2米左右,高度1-3米不等;南城垣沿鳳凰山山脊而建;其北面現(xiàn)保存較好,其中,古城西南角和鳳凰山山脊部分比較完整,現(xiàn)存寬度5-8米、高度約4米;東城垣、西城垣則建在兩山之間的空地上。以西城垣的保存狀況最好,現(xiàn)存寬度10米左右、高度均在5米以上;東城垣除在孔望山東南山坡、山腳留有一段以及在山南果園內(nèi)保存兩個土堆外,其余地表部分已無存。古城垣的構(gòu)筑方法有三種:西城垣和南城垣西段直接在較平緩的基巖上夯筑而成,城外設(shè)有城壕;南城垣中段、北城垣和東城垣的北部均建在山脊或山坡上,其墻體下部用石塊砌筑內(nèi)外擋土墻,內(nèi)部填土夯實,然后逐層向上……[詳細(xì)]
王得勝家族碑群
  王得勝家族碑群(清)王得勝家族碑群位于連云港市東?h石梁河鎮(zhèn)西朱范村。碑群包括“同治誥封”碑、“光緒誥封”碑、“王得勝生平”碑、“王得勝夫婦合塋”碑。王得勝,字捷之,梅伯,行一,道光五年(1825)二月十二日生于山東省沂州府蘭山縣朱樊村(今江蘇省東海縣石梁河鎮(zhèn)西朱范村)的一個貧寒家庭。咸豐六年,投效清江南大營。同治七年(1868)三月,免升副將,以總兵記名簡放,并欽賜“志勇巴圖魯”名號。光緒六年(1880)二月任江西南贛鎮(zhèn)總兵。光緒二十一年(1895)七月被授予陜西河州鎮(zhèn)總兵。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二十一日卒于家中,終年84歲!巴握a封”碑與“光緒誥封”碑位于西朱范村西東南約1公里的田野中。兩塊石碑面向正南垂直豎立,皆為石灰?guī)r質(zhì),形制大小相仿,高227厘米、寬105厘米、厚37厘米。碑面四周環(huán)繞兩條云龍淺浮雕,碑文清晰工整。記錄了清同治四年(1865)與光緒十五年(1889)分別誥……[詳細(xì)]
石棚山摩崖題名石刻
  石棚山摩崖題名石刻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朐陽辦事處石棚山上。石棚山上石刻很多,共有29處。有金代石刻“新設(shè)山路記”題刻、明代石刻“廖世昭題刻”、“小九曲”、王同“高行清風(fēng)”題刻、清代石刻“吳廷翰詩刻”、“王先謙題刻”、“師亮采題刻”以及“萬花巖”、“錦巖”、“石曼卿讀書處”等無年款的題刻。碑刻有明代“畏巖”碑和“太守張公去思碑”等。石棚山石刻的書體,有篆隸楷行,各具功力,題刻多題巖石之形態(tài),景與題刻融為一體,更為引人入勝。這些石刻是研究海州歷史、地理以及明清以來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資料。1982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石棚山東澗溝,南至石棚山南澗溝,西至石棚山西澗溝,北至王莊水庫南堤壩。建設(shè)控制地帶:東至等高線75.5米,南至等高線124.5米,西至石棚山西澗溝,北至王莊水庫南堤壩![詳細(xì)]
大伊山梅花鹿巖畫群
  大伊山梅花鹿巖畫群(元)大伊山梅花鹿巖畫群位于連云港市灌云縣伊山鎮(zhèn)。共包含3處梅花鹿巖畫:大山圩梅花鹿巖畫、大龜腰山梅花鹿巖畫和小山圩梅花鹿巖畫。(一)大山圩梅花鹿巖畫。位于大伊山大山圩西北側(cè),大伊山梅花鹿巖畫西北側(cè)約30米。巖畫寬120厘米、高30厘米,為陰線刻,主體為一只奔跑的鹿,作回首狀,姿態(tài)活潑,鹿畫高、寬各0.2米。鹿畫西側(cè)刻有一方框,高0.15米,寬0.05米,似碑狀,內(nèi)有4個字“方山□□”,楷書,漫漶不清。方框西側(cè)刻有一建筑物,長0.75米,寬0.3米。從畫面組合情況來看,巖畫應(yīng)作拜崖祈福之用。鹿畫無角,或為幼鹿,或為母鹿。(二)大龜腰山梅花鹿巖畫。位于大龜腰山北面上部、金雞嶺上方峭壁處,巖畫面東南。巖畫寬10厘米、高15厘米,陰刻,雙枝,鹿頭向西南,站立回顧狀,周身斑點,與大伊山梅花鹿巖畫之鹿呈相望態(tài)勢。(三)小山圩梅花鹿巖畫。位于大伊山小山圩南側(cè)、石佛寺西30米處。整個巖……[詳細(xì)]
田橫崗遺址
  田橫崗遺址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中云街道辦事處金蘇村云龍澗風(fēng)景區(qū)。田橫(?-前202),秦末狄縣(今山東高青)人。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之一,曾自立為“齊王”,劉邦稱帝后,率部眾500余人逃居海島,后被迫皆自盡。據(jù)唐《元和郡縣圖志》、《通典》及宋《太平寰宇記》等記載,田橫崗在東?h東北六十一里小鬲山,孤峰獨秀,三面壁立,俯臨深壑,唯有東隅可近人行,壘石為城,即田橫所處營地,F(xiàn)存田橫崗分為左、中、右、前四營寨,均面向北面大海,其中營寨位于隔峰山頂,有四條小道聯(lián)系其它各營寨。中營寨東、西、北三面都是懸崖,南面用塊石砌成高3米的寨墻,右寨設(shè)與中寨一澗相隔的“鷹嘴頂”;左寨設(shè)于“狼牙頂”呈環(huán)形,前寨筑在條山頂。田橫崗的石城高2-5米、寬1-1.5米,現(xiàn)存總長200多米。另在絕壁陡坡的隙縫處砌有封堵的石墻,總長200多米。在田橫崗正中有一建筑遺址,據(jù)殘碑記載,為明代所建的“田橫祠”。碑高1.6米、寬0.74米……[詳細(xì)]
連云港抗日防御遺跡
  連云港抗日防御遺跡(1938-1939年)連云港抗日防御遺跡包括大龍頂、圍屏山、錦屏山、丫髻山、猴嘴山、朝陽西山、東陬山、仙姑嶺等處。大龍頂是連云港市云臺山大桅尖東側(cè)的一個山頭,為黃窩山最高峰,因其峰頂有塊巖石形似龍頭,故名。根據(jù)地方文獻的記載,此處遺址為1938年至1939年,國民黨守軍為抵御日本海軍對連云港的進攻而修筑的防御工事。共兩處。第一處在大龍頂西側(cè)主峰,此處工事呈環(huán)形,依山勢而建,壕溝向東延伸,殘存碉堡兩座,遺留戰(zhàn)壕總長度約1500米。在遺址土層中清理出大量的彈殼、彈片、軍服紐扣等遺物,還有一顆完整的-及一塊日軍地界石碑。經(jīng)鑒別,彈殼、紐扣等遺物為雙方作戰(zhàn)部隊所留。第二處在大龍頂主峰東段,由西距主峰輸電鐵塔約三四百米處開始,沿山脊向東延伸。此處工事主要分三個群體,之間可見斷續(xù)連接的壕溝,雖多數(shù)已經(jīng)淤平,但輪廓隱約可見。這一線的工事構(gòu)成特點突出,多利用巖石、招崖的空隙,略為修整,……[詳細(xì)]
連云港封土石室墓群
  俗稱“古洞”、“唐王洞”、“藏軍洞”,主要分布在連云港市區(qū)的錦屏山、南云臺山,中云臺山、北云臺山和灌云縣伊蘆山。目前共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封土石室墓474處,其中錦屏山93處,南云臺山321處,中云臺山25處,北云臺山10處,伊蘆山25處。封土石室墓多數(shù)主體結(jié)構(gòu)可分為石室、甬道、封土三部分。石室多采用未經(jīng)修整的石塊砌筑,少數(shù)大型石室用料規(guī)整。石室左右兩側(cè)的石壁多自下向上逐漸內(nèi)收,有些為直壁。石室后壁為直壁,多數(shù)呈梯形,少數(shù)呈方形。石室頂部多采用體量較大的長條石平鋪蓋頂,極少數(shù)采用疊澀式頂部。石室多數(shù)有甬道。石室之外封以泥土,呈緩坡饅頭狀。根據(jù)石室墓底部平面分布情況,大致可分為方形、梯形、刀形、凸字形、腰鼓形等五型,又可以按照有無龕室、甬道位置分布情況做進一步形式劃分。在中云街道隔村南山封土石室墓中采集到青瓷罐、碗、盤口壺、壇及唐三彩殘片;在灌云縣伊蘆鄉(xiāng)伊蘆山的封土石室0-土過唐代黃釉陶罐、錢幣等;在南……[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