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VA免费看成,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国产免费a,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欧美日本一区视频免费,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惠州市旅游

惠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葉挺故居(葉挺將軍紀念園)
  葉挺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基地。葉挺故居是其祖父葉沛林所建,有1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于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1日經維修后正式開館。1989年6月26日,省政府批準葉挺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加快葉挺故居的保護、開發(fā)和利用,2001年9月惠陽成立了葉挺故居修繕領導小組,啟動了修繕、擴大綠化葉挺故居工程,并積極籌措資金,大力抓好故居修繕工作和配套道路建設:修通了秋長鎮(zhèn)至周田會水樓村的將軍路,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葉挺故居廣場,在廣場中央豎立了1座葉挺銅像;房屋、讀書亭等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重新修復了破敗的木椅、土墻等;還按故居保護范圍修筑了圍墻,進行了綠化,使故居綠化面積達3000平方米。整個修繕工程于2003年5月完工,9月10日葉挺誕辰107周年紀念日舉行隆重的重新開放剪彩儀式。葉挺紀故居……[詳細]
鄧演達故居(鄧演達故居紀念館)
  鄧演達紀念園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qū)的三棟鎮(zhèn)鹿頸村,總用地52.6公頃,其中建設用地21.8公頃,核心區(qū)用地12.9公頃。鄧演達紀念園由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和惠城區(qū)委、區(qū)政府共同建造。工程總投資約6000萬元,分兩期建設,F(xiàn)一期基本建設完成。第一期的主要項目包括鄧演達陳列館、農工廣場、黃埔廣場、立志壁、牌坊、故居、兩亭(薩波塞亭、愚園坊亭)、雙橋(武昌橋、保定橋)等鄧演達生前革命經歷中的重要場景。整個園區(qū)為一心、一軸、三區(qū)的布局結構。一心,指鄧演達故居、鄧演達陳列館和演達學校為中心的鄧演達紀念園核心區(qū)。建有陳列館、勵志壁、雙橋等,其中鄧演達陳列館用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30平方米,設有展覽廳、會議室、接待室等。一軸,是以鄧演達陳列館和農工廣場為中軸的核心軸,并用以串聯(lián)各個功能區(qū),集中展示紀念園各類景觀的風貌軸。三區(qū),為紀念園西部的老村風貌區(qū)、中部的觀光農業(yè)休閑區(qū)、東部的現(xiàn)代農業(yè)區(qū)……[詳細]
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
  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是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廣東省惠州市豐山公園內。紀念碑建于1984年12月,一說是為了紀念在東江地區(qū)的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另一說是為了祭奠陣亡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員而建,并在1990年7月列入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此碑占地1.5萬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寬1.8米,底座寬6.4米,碑前有六尊人物雕像,碑后有一面浮雕墻。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占地1.5萬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寬1.8米,底座寬6.4米;碑的正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聶榮臻題寫的碑名,另外三面有紅棉、青松和翠柏的圖案。碑座有銅鑄的楷書碑文,講述東江地區(qū)人民從-戰(zhàn)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對革命的貢獻。紀念碑前方有一座紀念廣場,廣場兩側有六尊在1986年設立的花崗巖人物雕像,分別刻劃了虎門銷煙參與者、同盟會成員、東江工農革命軍戰(zhàn)士、中國工農紅軍戰(zhàn)士、抗日戰(zhàn)爭女戰(zhàn)士、解放軍戰(zhàn)士。廣場前面有……[詳細]
功武村古建筑群
  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zhèn)功武村,為清代建筑。建筑群包括五宅、古碼頭、正街、廖氏宗祠等。現(xiàn)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間,院落10余座,其中五宅第和廖氏宗祠的梁架、木雕、灰塑水磨青磚墻體及正街店鋪的曲尺柜臺,都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2002年7月17日被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正街街道路面青磚鋪地,左右店鋪的建筑格局。由于村外置碼頭(貨運碼頭、客運碼頭),正街便是一個生意興隆的商埠,F(xiàn)存的店鋪中,有一間名曰“暢記”的店鋪,仍保存舊時的木板店門、曲尺柜臺和近店門而砌的“鋪踏頭”。在“暢記”雜貨店中,有兩張黃蠟石板凳,石塊光滑,好像打過蠟似的。用手摸摸木凳上的黃蠟石,手感到涼爽。據(jù)村里的老人說:黃蠟石可治病,生痔瘡的人,只要在黃蠟石凳坐些日子(冬季天氣寒冷,要在黃蠟石石面上鋪一塊草墊),病痛就會“無影無蹤”。正街現(xiàn)存有杏春書室、璞軒書室。杏春書室的窗花,古色古香,人見人愛。璞軒……[詳細]
5、惠州元妙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州元妙觀
  惠州元妙觀,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國三大著名道觀之一,又是中國二十三間著名道觀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xié)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創(chuàng)始建于唐代貞觀七年(633)初名天慶觀天寶七年(742)擴建后改名朝元觀,后又改稱開元觀;宋代屢有興廢;元代元貞二年(1296)重修,始稱元妙觀;明代天統(tǒng)、天順和清代康熙、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始建以來幾經興廢,元代晚期最為興旺,“橫流重檐,涂飾壯麗,像座威儀”。門前有塊“九紫”碑寓示“紫氣東來”的意思。觀內分前后兩殿,前為玉皇殿,后為三清寶殿,兩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傳由“六橋”中的迎仙橋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元妙觀經歷千余年的滄桑巨變,留存的古建筑已經不多了,僅剩山門保留明代建筑特點。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xié)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始建以來幾經興廢,元代晚期最為興旺,“橫流重檐,涂飾壯麗,像座威儀”。門前有塊“九紫”碑寓示“紫氣東來”的意思。……[詳細]
羅浮山寶積寺
  羅浮山寶積寺,是禪修的道場,在宋朝已經聲名遠播,祖師曾經開示:“金馬銀鳥自由飛,五色經幡寶積回!币馑紴椋1000年后,汽車飛機世界各地奔飛,寶積寺五色的吉祥經幡飄揚廣度有緣眾生。曹洞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其理論源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法系,于良價禪師和他的徒弟本寂禪師發(fā)揚光大。寶積寺?lián)恫┝_縣志》記載:當年古寺設有御書閣、藏太宗、真宗、仁宗御書及景德賜佛衣、嘉估藏經等。因歷史變遷,寶積寺早已被毀,只留古跡。據(jù)史料介紹,羅浮山“寶積寺”創(chuàng)建于公元357年,因其位于羅浮山山峰“九觀十八寺”之一的軫星座之翼,形如“變應璣積、銓德鈞物、猶如宣寶器”,故名“寶積寺”。晉朝以后成為嶺南佛教傳播中心,隋唐進入鼎盛時代。公元502年,天竺三藏智藥禪師在廣州光教寺元年(公元705年)印度高僧般刺密諦與懷迪大師合譯《楞嚴經》,留種菩提樹授記:170年后六祖慧能大師來此大弘禪宗。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印度高僧……[詳細]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平海距惠東縣城53公里,地處惠東縣最南端,面臨南海,東靠-,西倚大亞灣,歷來是海防重鎮(zhèn)和惠州南部海運進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盜寇猖獗,明洪武年間,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筑有大星山炮臺,盤沿港炮臺,墩頭港炮臺、東繒頭炮臺和吉頭炮臺、筑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四座城門樓、部分城墻、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地址:廣東惠州市惠東縣平海鎮(zhèn)類型:古跡古鎮(zhèn)古村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交通在惠東客運總站坐到港口的專線車,到了平海鎮(zhèn)后可坐摩的前往古城![詳細]
惠州市中山紀念堂
  惠州市中山紀念堂位于惠州市惠城區(qū)中山公園。2007年重新修繕。1978年7月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前,孫中山派員到惠州,先后組織發(fā)動反清的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20世紀20年代多次率聯(lián)軍討伐盤踞廣東的陳炯明叛軍,先后6次親赴惠州前線指揮戰(zhàn)斗。為紀念孫中山,1928年惠州第一公園改為“中山公園”。1937年在公園內建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南面成十字交叉的兩條街道(路)名,分別改為中山東、西路,中山南、北路。2007年重新修繕。1978年7月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葜菔菍O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為了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曾兩次派員到惠州組織發(fā)動了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為了統(tǒng)一廣東,肅清東江軍閥-勢力,1923年7月23日,孫中山親自督師赴石龍指揮攻困守惠州城的楊坤如叛軍。是年7月至9月,孫中山曾先后4次赴惠州梅湖、飛鵝嶺諸陣地視察,部署攻擊守城敵軍![詳細]
沖虛古觀
  沖虛觀位于廣東羅浮山北麓朱明洞南。原址為東晉道士葛洪所建四庵之一的南庵,名曰都虛。虛洪升仙後,晉安帝義熙初(405年),改建為葛洪祠,以示紀念。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擴建,易名為“葛仙祠”。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又賜名為“沖虛觀”。以后歷代均有修葺。現(xiàn)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重修,是全國重點道教寺觀之一?偨ㄖ娣e4400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觀內有殿宇五重,分別為靈官殿、三清殿、黃大仙殿、呂祖殿和葛仙殿。主體建筑由平臺、山門、天井、三清殿、葛仙祠、兩廡及膳堂組成。山門、三清殿、兩廡齋堂均為懸山式屋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屋脊、內外博風、墻體均飾以大量的灰雕、陶塑、壁畫,題材包括人物、花、山水、博古、書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三清寶殿是主殿,重建於清光緒年間。殿內主供三清尊神,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四位真君陪祀。兩側又分別設有精致神龕……[詳細]
龍門鶴湖圍
  鶴湖圍屋位于廣東省龍門縣永漢鎮(zhèn)鶴湖村,始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為清代晚期建筑,其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四碉樓、一望樓(中心樓)的城堡式客家圍屋。圍屋前有大面積池塘連接兩側壕溝,三面環(huán)水,圍后依山,前筑女兒墻,后筑高圍墻,建筑長寬均為80米,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共有108間通廊房,東北邊僅設一斗門架石橋供出入。2001年5月被錄入《南粵客家圍》,2003年7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列入第六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入選為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據(jù)鶴湖王氏族譜記載,王氏十五世洪仁公由梅縣松源滿田村遷龍門永漢蓮塘開基,懸壺濟世,執(zhí)醫(yī)為業(yè),先在下蓮塘村建王屋,繼建鶴湖圍村,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竣工。祠堂三進,鶴湖圍村的祠堂中堂正廳上懸掛著一副“樹槐堂”的牌匾。而《宋史》記載,王氏先祖王佑為勉勵子孫立志求進,以槐樹象征淵博的學問和崇高的地位,在庭院中手植……[詳細]
惠州泗洲塔
  又稱玉塔,位于惠州西湖西山,是湖上最古建筑物。始建于唐中宗年間,為紀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北宋文學家蘇軾謫居惠州時稱之為大圣塔。明代嘉靖42年(公元1584年)塔毀,明萬歷初改建為亭。萬歷46年(公元1618年)又重建為塔。當明月升起,涼風拂湖逐波而過,湖光燦閃,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誘得坡仙頌出:“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佳句,構成西湖游客贊不絕口的“玉塔微瀾”一景。據(jù)傳唐代龍朔年間,西域名僧僧伽大師來中國,后在長安圓寂,唐中宗為他在泗洲建塔。于是,各地仿效泗洲建僧伽塔,故稱為泗洲塔。宋代蘇東坡謫居惠州時,稱此塔為大圣塔,又稱玉塔,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詩句。明月東升,晚煙薄窄,微風舒波,塔影臥其間,曰“玉塔微瀾”。每當夕陽西下,“倒影入湖塔影長,湖光裊裊動斜陽,不知自起浮圖日,幾度金烏下復翔”,名曰“雁塔斜暉”。塔外為7層,內13層,磚木結構,為樓閣式佛塔。明嘉靖四十三……[詳細]
百慶樓(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紅二師師部舊址)
  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紅二師師部舊址位于惠東縣高潭鎮(zhèn)中洞村白洋湖百慶樓,是海陸惠紫革命根據(jù)地后方基地中洞遺址群的主要建筑之一。1927年5月,東江第一次武裝起義后,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工農革命武裝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各縣城,向中洞集中。在醞釀組織東江第二次武裝暴-動期間,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由海陸豐轉移進入中洞,在百慶樓辦公,彭湃任書記,張善銘代理書記。同年八九月間,東江革命委員會成立,由黃雍任主席,亦遷入百慶樓辦公。10月中旬,南昌起義部隊余部1000多人進入中洞,并在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的領導下,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師部亦設在百慶樓,由董朗任師長,顏昌頤任黨代表,王備任參謀長。1928年3月,高潭的土地革命受到挫折后,百慶樓遭國民黨軍隊焚毀。1929年10月,紅軍第49團成立后,在百慶樓遺址搭建茅草房辦公。2002年冬,惠州市、惠東縣兩級……[詳細]
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
  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惠東縣高潭鎮(zhèn)黃洲村黃坑,原為高潭羅氏宗祠。上三間下三間兩頭橫屋的磚瓦結構。祠內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平方米。位于惠東縣高潭鎮(zhèn)黃洲村黃坑,原為高潭羅氏宗祠。上三間下三間兩頭橫屋的磚瓦結構。祠內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平方米。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南下進入東江地區(qū)后,于10月12日到達中洞,后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與此同時,中共東江特委也在中洞進行組織機構調整,設立黨政軍領導機關。隨后,中共東江特委領導東江人民和工農武裝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先后推翻了國民黨海陸豐等縣反動政權。為鞏固取得的革命成果,高潭人民在中共東江特委和東江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迅速進行蘇維埃政權的創(chuàng)建工作。11月11日,高潭圩召開近萬人的大會,莊嚴宣告高潭區(qū)蘇維埃政府成立。會議之前,隆重紀念俄國十月革命10周年,并把高潭圩的兩條老……[詳細]
銀崗古窯場遺址
  銀崗遺址位于博羅縣龍溪鎮(zhèn)銀崗村南面的七座低矮山崗。年代為周代。1996~1999年發(fā)掘2000多平方米。堆積最厚1.3米。發(fā)現(xiàn)4座龍窯,前為火膛,后為窯室。其它遺跡有灰坑、水溝、柱洞等。從柱洞走向看,可能屬于圓形的房址遺跡,很有可能是制陶的作坊。文化內涵可分兩期。第一期年代大致為西周春秋,出土陶器以泥質陶為主,器類有罐、鼎、豆、杯、缽、碗、器座、器蓋、盒、紡輪、珠、環(huán)、墊、印模、動物模型等,紋飾有網格紋、方格紋、夔紋、菱格凸點紋、曲折紋、篦點紋、勾連云雷紋、漩渦紋、席紋、水波紋等,其中有多種組合紋,部分器物可見刻劃符號。還有少量施醬色釉。燒造火候高。其它遺物有青銅鏃。第二期為戰(zhàn)國時期,出土陶器亦以泥質陶為多,但夾砂陶的比例較第一期高。器類有罐、釜、盒、碗、杯、器蓋、缽、鼎、盂、瓿、串珠、璧、瓦、瓦當、紡輪、網墜、墊、印模、環(huán)、動物模型等,紋飾有方格紋、米字紋、三角格紋、網格紋、菱格凸點紋、……[詳細]
15、歸善學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歸善學宮
  明、清惠州歸善學宮位于惠州市惠城區(qū)橋東街道惠新中街1號惠陽高級中學校內。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時期,曾先后修建26次。據(jù)嘉靖《惠州府志》記載,當時學宮頗具規(guī)模,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會饌堂、教諭室、東西兩廡、號房,左后有敬一亭。至清代更有嘉善祠、肅癰亭、忠義孝悌祠、名宦祠、青云閣、文昌宮。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學宮為惠州中學校舍,1968年部分校舍為惠州市二中所用,F(xiàn)僅存有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所建的戟門與大成殿。戟門面闊五間17.7米,深9.75米,十二架椽屋分心用三柱,硬山式屋頂,高9米。正面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各六朵,為六鋪作出三抄重栱計心造,里轉六鋪作出三抄偷心造。墻壁保存了數(shù)量不少的壁畫,墀頭施梅花紋飾磚雕及鯉魚紋飾灰塑。大成殿面闊五間18米,進深12.5米,十二架椽屋,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頂,高10.5米,上檐有斗栱8朵;下檐普柏枋上,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