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VA免费看成,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国产免费a,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欧美日本一区视频免费,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池州市 > 青陽縣旅游

青陽縣文物古跡介紹

九華山大愿文化園
  九華山大愿文化園,從1995年緣起動意建造大愿佛圣像,1998年批準立項,1999年9月9日破土動工,2002年規(guī)劃延伸擴大,歷時17年,終于在2012年7月以莊嚴神圣的姿態(tài),向世人揭開她神秘的面紗。這尊宏偉壯觀的銅像,是九華山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萬年之計,是中國宗教藝術的一大創(chuàng)舉。九華山大愿文化園占地面積1500多畝,是一座專為弘揚地藏菩薩大愿文化建設的主題公園。共有4個單元,分別是:“向往地藏”、“親近地藏”、“贊頌地藏”、“朝禮地藏”。在參觀游覽過程中,大家可以有趣地發(fā)現(xiàn),在我們大愿文化園,分別有9個“世界之最”,9個“地藏之謎”。到底是哪9個“世界之最”,哪9個“地藏之謎”,待會兒我會向大家一一進行講解。我們大愿文化園建在九華山麓的柯村,無論從她的外延還是內涵,都離不開九華山,與九華山一山相依,一脈相承。美麗而又神奇的九華山,她是國家……[詳細]
九華山月身寶殿(肉身寶殿)
  地藏菩薩真身所在—九華山月身寶殿,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稱地藏塔,而九華山是與金地藏,金喬覺的名字分不開的。金喬覺(696-794);系新羅僧人,俗稱金地藏,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相傳其人“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靶拇榷矏海f悟天然!24歲時,削發(fā)為僧,攜白犬“善聽”,從新羅國航海來華。初抵江南,卸舟登陸,經(jīng)南陵等地上九華。相傳九華山原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閔讓和十分驚異,由驚而喜,先讓其子拜師,后自己亦隨之皈依。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讓和父子。金喬覺來山后,居詮在東岸峰的巖洞里(后人稱之為“地藏洞”),巖棲漳汲,過著十分清苦的禪修生活。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長老諸葛節(jié)等數(shù)人結伴登山,一路但見深山峽谷,荊榛莽莽,寂靜無人。到得東崖,見巖洞內唯有釋地藏孑然一身,閉目端坐,旁邊……[詳細]
九華山祗園寺
  祗園寺位于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祗園、東崖、百歲、甘露)之首.祗園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723年),原名“祗樹庵”。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為化城寺東序寮房.嘉慶年間(1796-1820年)祗園寺住持乏人,庵將傾頹,諸山長老議定迎請禪居伏虎洞二十多年的隆山和尚(1757-1841)來山住持.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祗園寺聚眾說法,開壇授戒,大興土木,重建殿宇,其規(guī)模為全山寺院之冠,將一座蕭條古寺變成了“十方叢林遂易今名.同治年間(1862-1874年)住持僧大根重建,增設戒棚,安單接眾.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寬揚募建大雄寶殿,時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1956年青陽縣人民政府拔款給佛教界重修祗園寺.十年“文革浩劫中受到破壞,1982年以后逐步修建.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恢復叢林制度,仁德法師方丈。寺院由靈宮殿……[詳細]
九華山化城寺
  化城寺建于高山盆地,南對芙蓉峰,北倚白云山,東鄰東崖,西接神光領嶺,四面環(huán)繞如城,古人有“內外峰圍涌玉蓮)之稱。每當紅日西沉,白云歸岫,蒲牢一擊,鯨鏗徐應。這就是九華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鐘”。化城寺原有大鐘一口,重約萬余斤,但已毀于兵燹,F(xiàn)存的一口洪鐘,重約兩千余斤,高一丈有余。此鐘鑄造精美,體積超群,音質悠揚洪亮,以手輕叩即可聽到清脆悅耳的微微響聲,用槌撞之,則甕聲宏亮高揚,由近及遠慢慢在山谷中回蕩,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鐘聲更為清悠,令人仿佛置于天上佛國,超凡脫俗。因此,朝山進香之人,無不聆聽化城晚鐘,領略一下“化度群生悲愿宏,城開兩序別西東。晚來香火因緣盛,鐘送梵音澈太空”的古鐘圣音,以除人間煩惱。化城寺是九華山的開山寺和總叢林。相傳晉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為庵。唐開元年間,僧人檀號居之,寺額曰“化城”。建中二年(781年)池州郡守張巖奏請朝廷移舊額“化城”于該寺。貞元……[詳細]
旃檀林
  旃檀林,全國重點寺院,又稱“旃檀禪林”。位于九華街西南。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七十二寮房之一。清道光時寺尚存,咸豐年間兵毀。光緒十二年(1886)定禪和尚募化重建。又稱大悲寶殿。是慧深法師于1992年在國家級重點寺廟旃檀林東側擴建的梵剎寶殿,1993年8月6日,大悲樓上正梁剪彩,正梁剛一落位,便下起了滂沱大雨,此正巧應對了俗話所說的雨淋“萬年梁”,為大吉兆。主殿高六丈三尺,殿內長、內寬、內高均為19米,以與菩薩二月十九日誕辰、六月十九日出家、九月十九日成道的三吉日悉心相應。此殿格調獨特,雄偉壯觀。殿內供奉9.19米千手千眼四面觀世音菩薩像。周圍供奉84尊大悲像三十二應身和六位大德禪宗祖師像,殿前常行菩薩塔雙九龍壁,系漢白玉精雕細刻而成,是香客游人必到之處。另有大理蓮花寶座,慈眉善目,四周回廊大理石柱欄桿護持,上方雕龍刻鳳,金碧輝煌。旃檀林北側是大悲樓。大悲樓古樸典雅,雄偉壯麗,主殿高六……[詳細]
天臺寺
  天臺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禪寺”,位于九華山的天臺峰頂,海拔1306米,為九華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因天臺是佛教徒朝拜地藏圣跡必到之處地,所以往往將天臺稱為九華山主峰,有到九華“不上天臺,等于白來”之說。地藏寺歷史悠久,相傳唐時金地藏曾在此居住,留有“金仙洞”遺跡。宋朝高僧宗杲筆下的天臺寺已是“踏遍天臺不作聲,清鐘一杵萬山鳴”了。后寺廢毀。明洪武元年(1368年)居士陳履泰捎資,住持僧昭蓮重修,但士分簡陋,僅是“茅屋幾間草色青”。據(jù)《九華山志》載,明朝詩僧智仁曾在此寺著《雪華集》;明末清初有工于詩、書、畫的默安禪師長期居此,使寺院有“詩寺”之稱。嘉靖年間(1522-1566年),寺僧璽玉,巡山護林,幾十年如一日,享年110歲,其事跡流傳甚廣。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僧塵子重建,名曰“活埋庵”。至清朝中葉,天臺峰周圍48座寺院已形成“八剎”,香火甚旺,咸豐年間毀于兵燹。光緒十六年(1……[詳細]
心安禪寺
  心安寺初名文殊茅蓬,又名“心安禪寺”,俗稱“六畝田”,位于佛教名山九華山東麓,是安徽省52座重點保護寺廟之一。它南鄰黃山太平湖,東望銅陵長江大橋,北接318國道,距青陽縣城不足20公里路程。所處海拔800—1000米,高山環(huán)抱,俊峰筍立,竹林如海,古楓參天,環(huán)境靜謐,氣候宜人。不因其周圍三、四平方公里范圍內還有可供觀賞的景觀景點10余處,且景點形成的傳說大都與“仙”有關,有“仙山瓊閣”的美稱。明初始建文殊茅蓬。清光緒二十八年翠峰寺僧直妙到此,見茅蓬已倒毀,遂“以八元銀幣購地六畝”,重建庵堂,故有“六畝田”之俗稱。后擴充殿宇,易名“心安禪寺”。繼之住持僧傳本。一九三三住持僧海明。一九三六年住持僧性光,時已具十方叢林規(guī)模。一九四三年住持僧海德。繼之住持僧海量。一九六六至一九八五年住持僧大行。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八年住持僧道林。一九八八至一九九六年住持僧演法。一九九六年至今住持僧演慧,F(xiàn)任住持演慧師……[詳細]
九華山翠峰寺
  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的九華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薩道場,與五臺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并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被譽為開創(chuàng)中國僧伽教育史上設立華嚴大學之先河,成為信眾朝禮參學圣地的千年古寺――翠峰寺,就座落在九華后山的朱備鎮(zhèn)青峭灣滴翠峰下。翠峰寺是安徽省重點保護佛教寺院,位于九華山后山的天柱峰景區(qū),“天柱仙蹤”為“九華十景”之一。翠峰,也稱滴翠峰,最高處海拔1087米,頭大尾小,最為奇特。清人陳蔚《九華紀勝》描述:“九華諸峰皆聳身銳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蒼翠三層,露洗煙消,鮮新可掬。”朝朝暮暮,峰頂煙云繚繞,如凝煙積翠,蒼翠欲滴。古寺座落于海拔千米的峰巒翠疊之中,雄踞高臺,氣宇軒昂。寺院主殿背依滴翠峰,若同一尊莊嚴的地藏王菩薩臥佛;山門前峰嶂插天,左似達摩祖師座禪,右似兩朵爭艷欲放的荷苞;天王殿兩側翠竹搖曳生姿,泉水潺潺奏樂。鐘鼓聲、誦經(jīng)聲迥蕩在峰巒……[詳細]
9、天橋寺
天橋寺
  天橋寺又為半山寺,俗稱“吊橋寺”,半山寺古名“翠云庵”,安徽省重點寺院。小廟背依山峰,前臨千仞絕壁,險峻異常。半山寺庵瓦舍5間,正中三開間為佛殿,兩邊為僧人住房。殿前為室內走廊,下裝板壁,上安玻璃,可憑窗遠眺。走廊東西各開一扇小門供出入,是步行游天臺往來的咽喉要地。0結束以后,九華山的佛教慢慢有了復蘇,到一九七九年,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正式恢復活動。然而翠云庵氣象仍舊奄奄,九華街的大廟尚待修葺,天臺一線天臺寺、拜經(jīng)臺等因有地藏菩薩遺跡,也比翠云庵更早提上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的修建計劃。但翠云庵前邊的小道是閔園通至天臺的必經(jīng)之道,故而在庵西側先修一座木橋,以供行人便利,佛協(xié)也派出家人暫且住在這里。文革后在翠云庵住的第一個出家人是圣寶,隨后是圣光。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日,安徽省政府確定九華山的三十座寺院為省級重點寺觀,其中有翠云庵,因之一九八五年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把木橋改為石橋,與石級小路諧調起來。圣光之后是……[詳細]
青陽天池寺
  天池寺又名天池庵,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同治時期獨立出來,現(xiàn)為尼僧庵堂,位于東崖西麓,與太白書堂近鄰,安徽省重點寺院。因院內有泉出石罅,下鑿石池,名“天池”,故以此名寺(庵)。據(jù)說來自地藏王菩薩,曾在此修行打塵,并飲用過池中圣水。天池呈方口形,邊寬1.5米,深1.4米。久旱不涸,久雨不盈,池水清洌,甘甜可口,為優(yōu)質礦泉水。相傳李白以此美泉釀造佳醅,招待詩友,自己也常常酩酊大醉。天池庵清道光年間尚存,咸豐年間被兵毀。同治年間僧人藏爽募化復建。后遭火災,住持僧湛修重建。1925年住持僧心定。1928~1938年住持僧妙慶。1949年住持僧靈來。1966~1976年0中佛像被毀,無僧人居住。寺宇民居式,2層8開間,建筑面積1256平方米。1987年失火,南邊寺宇全部燒毀,北邊僅存部分舊舍。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和九華山管理處決定請獄藏法師住持,并撥款3萬元,由其徒滌塵在南殿廢基重建兩進……[詳細]
11、閔公禪寺
閔公禪寺
  九華街東側有一座閔公墓,墓主人是九華山當?shù)氐囊晃粏T外,據(jù)稱閔公家產(chǎn)豐盈,為人慈善,每天齋僧99人。后人為紀念這位樂善好施的善人便修建了這座閔公禪寺。閔公寺是一座古老的寺廟,始建年代不詳,后在抗日戰(zhàn)爭中被日軍炸毀,F(xiàn)在住持釋妙性法師帶領下復建。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大乘大集地藏十倫經(jīng)稱:“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密藏!币虼嗣麨榈夭亍5夭仄兴_是佛教中愿力最大的一位大菩薩。他發(fā)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币蚨夭仄兴_功德利益寬大無比,而與眾生世界有大因緣。地藏精神在佛教界占有崇高的地位。據(jù)說,唐開元年間,金地藏航海入唐,歷盡艱辛,訪遍名山,選中九華山為其卓錫修行的道場,金地藏上山后,向九華山主閩讓和求一袈裟之地,閔讓和慨然應允其隨意選定。金地藏脫下袈裟,向空中一展,隨著驟起的山風,竟將九華山九十九座山峰盡數(shù)覆蓋。閔讓和為之敬服,遂將九華山……[詳細]
12、二圣殿
二圣殿
  又名二神殿、九華廟,省級重點寺院。位于九都河東岸二圣村境內,龍?zhí)断獜臇|南方向北流,繞寺而過。古時此地為九華山北麓登山之道,今有新修的佛光大道過此。二圣殿始建于唐代,后歷代均有整修。現(xiàn)存殿宇為清末皖南民居式建筑,殿內供二圣像,一文一武,頭戴烏紗,身穿朝服,腰束玉帶,足蹬朝靴,身高七尺,面龐豐潤,黑色的三綹胡須齊胸,兩眼炯炯有神。為什么二圣像這般模樣?因為他們不是菩薩,而是金地藏的兩位舅父。相傳金地藏從新羅渡海入唐,苦修于九華山中,創(chuàng)建佛寺,聲名遠播后,連新羅國的僧人也紛紛前來,拜他為師。金地藏率徒墾荒種植,糧食尚不能自給,便掘白墡土既“觀音土”充饑。眾僧憔悴之狀,被時人稱“南方枯槁眾”。消息傳到新羅,金地藏的母親痛兒心碎,焦急萬分,于是派請身為新羅大臣的兩位弟弟跋涉來山看望。金地藏見到兩位舅舅,悲喜交集,施禮問安,并表述自己在九華修道終生的決心。兩位舅父深受感悟,也住在山上不走了。但他倆受不……[詳細]
上章李氏宗祠
  時代: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沙濟鄉(xiāng)上章村。該祠堂座落于青陽與黃山接界的黃萌嶺下,坐北向南,建筑面積887m2。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重建大宗祠碑記》記載:此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46年(1781),嘉慶四年(1799)完工,歷時二十年。其建筑工程巨大,雕刻技藝高超,一向為人稱道。而最為眾所注目的乃是其工藝精細的木雕、石雕、磚雕。祠堂正面,有三道大門,中門最為高大,兩旁有一對黑色大理石的石板,人可騎坐其上,因之又名“騎鼓”。鼓門刻有“獅子戲球”圖案,由門拾級而上,進入祠內,便是一幢高大寬敞的四合明堂,圓形木柱,粗可合抱,方形石柱,頂梁而立北面有一廳,名日“敘倫堂”是本族人聚會議事之所,對面有照壁,墻上刻有李氏名土竹火生撰寫的《家訓》全文。文中訓誠子孫的語句,雖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但道觀全文,仍有值得后人借鑒之處,碑文字體端正,筆力蒼勁,刻工精細。步入中室后廳,是一座三層樓閣的殿式……[詳細]
太平山房
  時代:明至清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陵陽鄉(xiāng)所村。太平山房,又名“聚德堂”,為徽派祠堂式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該建筑呈長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闊五開間共16.5米,進深三大進,共71.6米,占地面積1173平方米。每進以走廊、廂房、天井相屬,嚴謹有致。正面是高大門坊,坊作四柱三樓式,正中匾額楷書陰刻“積善流芳”4個徑尺大字,枋額間磚塑浮雕的內容為古代戲劇情節(jié),底座是大理石雕的單層須彌座。樓頂用磨磚斗拱出挑,翹角凌空,氣字軒昂。兩側砌立馬頭墻,高大墻體與鱗次屋面形成古趣盎然的外觀。內部為抬梁式結構,116根粗壯的圓柱,頂梁而立,碩大的月梁縱橫飛架,彩繪畫枋穿插其間,柱礎有鼓鏡式、素復盆式、青腳式。石墻上有精雕細刻的繁花異卉珍禽圖案,梁架間有制作雅秀的軒蓬頂。其后進是二層樓閣,樓前有石砌天井,樓基前沿置白色大理石雕欄和石階,東西兩廂置木梯上下樓,根據(jù)它的建筑特點和后進兩廂……[詳細]
15、癨園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癨園寺
  癨園寺坐落于青陽縣九華鎮(zhèn)九華街東北、插霄峰西麓。始建于明代,稱 “癨樹庵”,清康熙年間 (1662~1723年)為化城寺東序寮房。嘉慶年間 (1796~1820年)住持隆山在此重建殿宇,其規(guī)模為九華山寺院之冠,遂易今名,其后屢有修建。整組建筑坐東朝西,現(xiàn)存清代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光明講堂、方丈寮。經(jīng)修復,目前已達 10余座殿宇齋寮,建筑總占地面積 240878平方米。作為山地寺廟,其總體布局順應山形地勢,將主要殿宇布置在四層臺地上。山門、天王殿位于第一層臺地,因地形而異,偏離大殿的中軸線,經(jīng)轉折、登高,進入大雄寶殿、地藏殿所在的第二層臺地,其后登高可達第三層臺地的方丈寮,再高處建有光明講堂。除天王殿和大雄寶殿采用宮殿式建筑形式外,其余均為民居式建筑。癨園寺是九華山最大的寺廟,其布局依山就勢,緊湊靈活,曲折多變,高低錯落,是九華山園林式山寺營構的典范,是研究九華山佛教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