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唐至明包家金礦遺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茶亭鎮(zhèn)包家境內,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金礦遺址,歷經唐宋元明清5個朝代,持續(xù)開采1100年以上,歷時之久,規(guī)模之大,世界罕見。包家金礦遺址分布范圍達二十五平方公里。遺址主要由采礦區(qū)、選礦區(qū)、冶煉區(qū)構成,保存狀況良好,有中國最為壯觀的露天采金場,有巧妙利用自然巨石開鑿的水力自動淘金場,又有大量的地下開采遺跡,礦山體系完備;選礦區(qū)的廢石堆積壯觀;冶煉中心區(qū)還分布……[詳細] |
婺源查氏宗祠是查氏族人祭祀始祖查文徽之總宗祠,建于1644年,宗祠占地面積達2460平方米,直進六層,由廣場、花園、大天池,大禮堂、后堂等部分組成,民國初年在此開辦了洋學堂,也就是鳳山中心小學的前身。由于歷史原因,禮堂的大天池、廚房等被改作他用,但宗祠主要建筑保存完好,身在祠內,依然能感受到該宗祠當初的雄偉氣勢。查氏宗祠因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于2013年正式入選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婺源縣重視……[詳細] |
中共閩浙贛省機關舊址閩浙贛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全國六大革命根據地之一,毛澤東主席譽之為“方志敏式根據地”并稱贊閩浙贛根據地“有很好的創(chuàng)造”“是堅強的蘇維埃陣地”。舊址內各黨、政、軍、群機關共同展示了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的歷程,建筑方面體現了明清時期江西贛東北傳統建筑環(huán)境、風格和工藝特征,其中宗祠建筑更是表現了當地最高的建造技藝,展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史……[詳細] |
新源俞氏宗祠婺源思口鎮(zhèn)新源村俞氏宗祠(又稱“四親義慶祠”),建于1565年,距今有444年的歷史了,雖在2003年進行過重修,但宗祠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都保存完好,特別是宗祠內的柱子至今沒有被蟲子蛀過.門前有石獅一對,甚為精巧,于今年被歹人所竊,甚為可惜;尚有宋進士翰林恒公御賜磚街存留,凡進入者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新源尚有家譜記載自然風景八處:靈巖銅渚、鶴戾錢崗、東嶺晴云、北山霽雪、劍峰挺秀、云澗……[詳細] |
時代:新石器時代至周社山頭遺址,位于江西省上饒市廣豐縣五都,社山頭文化遺址距今約有5000多年,屬典型臺地遺址,面積約1.1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3.3米,分七層。1983年至今,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先后被3次發(fā)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兩只完整的瓷,朝天式流口,空心肥袋足,飾有凸旋紋,流口由平而扁逐漸朝上捏成鳥喙形,是我國目前出土最大最完好的瓷,也是我國最古老的瓷,即由陶到瓷過渡時期的原始瓷……[詳細] |
上饒縣應家鄉(xiāng)龔氏宗祠兩牌樓及石刻浣紗記位于應家鄉(xiāng)安坑村,在龔氏宗祠后門西側兩塊各長3.2米、寬1.7米的大青石板上,刻有昆腔傳統劇目《浣紗記》。據《龔氏宗譜》記載,該石刻刻于明末。石雕共刻有人物240個、戰(zhàn)馬18匹、紈扇10對、案桌10張,還有刀、槍、劍等道具,刻工嚴謹,造型生動,神形兼?zhèn)。經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鑒定,該石刻是研究中國戲劇歷史和戲劇表演藝術極其珍貴的資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保存……[詳細] |
南巖石窟 被稱為“中華第一佛洞”的弋陽南巖石窟,位于弋陽縣城南的南巖山,石洞寬60.60米,進深29.20米,高14.93米,面積1770平方米。洞內仍然保存北宋嘉定年間開鑿的佛龕28座,龕內造像35尊,風格自成系統,色彩、結構優(yōu)美大方,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對于研究我國南方佛教傳播、佛學文化、石刻藝術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價值![詳細] |
汪口俞氏宗祠位于婺源縣城東北30公里處,占地面積一千多平方公尺。建筑為清代中軸歇山式,宗祠內凡木質構件均巧琢雕飾,有大中小的各種形體和各種圖案一百多組。刀法有淺雕、深雕、透雕、圓雕、細膩纖巧,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被古建筑專家譽為“藝術寶庫”,F祠為清代中葉俞氏宗祠建筑。朝向東南,三進院落,縱深42.6米。前、后兩進各五間,有天井、小圓門,中進三間,均為木板卷棚或平闇天花頂。青石板鋪地。支撐長廊的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