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抗日第一-戰(zhàn)場遺址據(jù)考證,華南抗日第一-是在正果白面石村打響的.1938年10月12日,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后,分三路進攻增城.19日,中國守軍在增城,博羅交界的白面石村布防阻擊,翌日即在該村的老虎石頂(山名)與日軍鏖戰(zhàn)一晝夜,國軍陣亡130多人.目前,在往昔的華南抗日第一-戰(zhàn)場遺址上,當?shù)卣藿艘蛔陚サ目谷樟沂考o念碑,四周修建浮雕,刻圖并說明,重現(xiàn)當年的戰(zhàn)爭紀實,紀念碑四周建有小廣場,用木……[詳細] |
白面石紅色旅游區(qū)位于正果鎮(zhèn)東部的白面石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現(xiàn)村內亂石坑,老虎石山一帶存有中共增龍博中心縣委舊址,東縱北江機關遺址,華南抗日第一-戰(zhàn)場遺址,抗日將士紀念亭和烈士墓等,是難得的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民族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旅游景區(qū).白面石村,雖然只是一個只有200多居民的小村落,但據(jù)考證所知,華南抗日的第一-就是在這里打響的,眾多中華兒女在這里承擔起民族存亡的重任,充當保家衛(wèi)國的先鋒……[詳細] |
牛牯嶂位于增城北部派潭鎮(zhèn)境與龍門縣交界處,北眺南昆山,由四座超過1000米的山峰組成(1座峰頂伏幼鼠兩只,1座峰頂似直立有眼牛頭,1座峰頂為斗笠,1座峰頂如水牛臥伏——牛牯嶂以此而得名,最佳觀察點須繞過峰頂似有眼牛頭之牛眼的另一側,向前略俯視即可),山坡較陡,河谷切割較深,有不少跌水瀑布和峽谷,山與山之間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和河谷階地整個山體盤亙數(shù)十里,附近少有村莊,人煙稀少,植被茂密、原始,是探險獵……[詳細] |
廣州增城省級地質公園位于增城白水寨景區(qū),內有距今1.5億年古老火山;有四代同堂地層;最為齊全燕山幕次;完備的巖石類型;地殼演化階段非常完美。而這些知識統(tǒng)統(tǒng)可以在博物館一網(wǎng)打盡,是街坊了解廣州這塊風水寶地的地質與生物進化史的好去處。2013年,廣州首個地質公園——廣州增城省級地質公園成立,填補了廣州作為世界城市沒有地質公園的空白。按照規(guī)劃,坐落于增城區(qū)派潭鎮(zhèn)的廣州增城地質公園面積116平方公里,由三……[詳細] |
報德祠位于增城區(qū)小樓鎮(zhèn)臘布村,在招賢山、臥虎山及澄溪水的名山勝水之間。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臘布村村民奉朱元璋圣旨建造的奉祀該村武將賴麒卿為國立功的祠堂。該祠堂和先前已在此修建的倉沮圣廟(元代修建)以及景星樓(洪武甲子年增建)整體呈橫向排列且互為一體,形成了一座獨特的以廟、塔、祠,佛、儒、道三教合一,和諧相處的小型古建筑群。建筑整座古祠沒用上一根鐵釘“報德祠的門檻比別的地方高,祠堂大門之后開……[詳細] |
霍韜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鎮(zhèn)九如鄉(xiāng)后龍山(又稱南香山),土名“豬膽掛肝”。墓南向。墳面用山石外包灰沙三合土板筑。依山而建,由上而下共分五級,逐級降低,分級擴展。最上為墳頭,由3米的板筑墻繞成圓筒形,深7.4米、寬6.4米。正中靠后有一座3米高的碑塔,用紅色砂巖石砌成,八角五層,底層1.2米、邊長1.1米,以上逐層收分,到第五層為一整石鑿成的寶珠,直徑0.24米。碑塔正面嵌“奉天誥命”大碑(1.5米×0.……[詳細] |
崔與之墓位于增城市朱村鎮(zhèn)鳳崗鄉(xiāng)官莊村華山。原墓為圈椅形三合土板筑的大墓,面積500平方米。文革期間被毀,墓碑、石獅、石獸、華表等被砸或移走。現(xiàn)在的墳面是1991年重建的。墳面為長方形,分三級,逐級遞升0.4米,每級寬16.2米,深度不同,總長22.3米。最上一級為后座,當中立八棱形水泥碑柱,高約3米,中嵌白云石大碑,是墓園重建時新刻。碑文正中為“宋丞相崔與之謚贈清獻號菊坡公之墓”;上款署生卒年月日……[詳細] |
石灘圍嶺墓群位于增城市石灘鎮(zhèn)圍嶺。2000年清理磚室墓10座,年代為東漢早期。出土隨葬品有銅器鏡、鈴、五銖錢;陶器罐、壺、鼎、釜、簋、碗、盂、魁、案、屋、倉、灶、井、牛、羊以及水晶、瑪瑙等。其中十號墓出土一塊“永平十年正月......”紀年磚,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是廣州地區(qū)東漢墓中最早的一座。……[詳細] |
西瓜嶺遺址位于廣州增城市太平農場西瓜嶺村鬼仔坪。年代為戰(zhàn)國時期。1958年發(fā)現(xiàn)。1962年發(fā)掘110平方米。文化層最厚1.66米。發(fā)現(xiàn)兩座殘破的窯穴,均為龍窯,其中一號窯殘長7.6米,寬2米,殘高1.54米,前有火膛,窯壁夯打經(jīng)火燒結;因一號窯打破了二號窯,故二號窯僅殘存火膛,長1.72米,寬1.52米,深0.26米。但兩座窯出土物相同,建造時間不會相距很遠。出土陶器有甕、罐、缶、釜、瓿、盆、盂、……[詳細] |
增城萬壽寺位于廣州市增城市荔城鎮(zhèn)鳳凰山南麓。佛殿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元末毀于兵燹,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均有重修。隨著歲月變遷,萬壽寺原有的布局、建筑被毀,僅存大殿。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11.8米,歇山頂,十三架梁前后雙步四柱,角柱有升起,柱頭施普柏枋,枋上施三跳斗栱承托檁子;步梁、三架梁、五……[詳細] |
明增城湛若水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鎮(zhèn)陂頭的天蠶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筑,氣勢恢弘。隨山勢而下分成四級,每級平臺低下0.55米~0.85米,逐級擴展。從第一級的墳頭而下至第四級的池座總長21.3米。墳頭由高2.2米、墻體厚0.6米的版筑墻繞成半圓筒形,口寬5.5米,正中處為一座四柱三間的碑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寬廣,正間辟碑龕,高1.46、寬0.76米。上層亦四柱三間,四面縮減,兩層的立面如“凸”字形。上……[詳細] |
雁塔是增城市現(xiàn)存的唯一古塔,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代萬歷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鎮(zhèn)南面(現(xiàn)在的增灘公路左側)2公里處的豸山上,緊靠碧波蕩漾的增江。雁塔構造雄偉壯觀,設計周密精巧,全用紅石砌成,外觀七層,內分十三層。高達32米,人們可以從底層直上塔頂。塔身為八角棱形,每層均有窗口,分為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方向,并裝斗拱、巡廊,可以游覽八方景物。塔頂置巨型磁罌作裝飾,金碧……[詳細] |
增城博物館新館位于增城城區(qū)中心核心地段,是我區(qū)現(xiàn)代化、綜合性的文化場館之一,是我區(qū)2017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增城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原舊址在增城鳳凰山,是廣州市首批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滿足我區(qū)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2009年增城市委、市政府決定興建科技文化場館(現(xiàn)增城城市館),博物館新館即為其一,同年12月奠基興建,2017年7月竣工,并于2017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新館整體建筑……[詳細] |
古藤距離何仙姑家廟大約有300米。古藤已有千年歷史。它是由青藤繞著一棵古榕和幾棵雜樹繁衍而成,因此藤樹交錯,分不清藤生樹生。藤根源頭在哪里?到今仍是個謎。古藤枝干直徑最粗處約150厘米,延伸跨度30多米,覆蓋面積近500平方米。1986年9月珠海園林學會應邀到這里鑒定,認為古藤的學名為“白花魚藤”,是我國稀有的植物。古藤6月開花,8月結果,花開季節(jié),芬芳遍地,香氣襲人。從遠處看,這株古藤就象白色的……[詳細] |
陳宗南故居位于石灘鎮(zhèn)三江四豐白嶺村,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是一棟小洋房,通寬39.19米,通深26.9米,面積1054.2平方米。由主樓、次樓、平間和小院組成。其中小院面積290.94平方米。主樓用青磚筑成,是為“青樓”;次樓是紅磚材料,故稱“紅樓”。二樓呈點式錯置,中由平間連樓。青樓居右,高三層,面寬15.2米,深16.36米。大門口設七級臺階,門框用水磨青磚砌筑,側有水坭邊框裝飾,直通二……[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