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避暑洞系西漢昌邑王劉賀廢冢,位于巨野金山。在金山南麓,有一人工開鑿的大洞,俗稱金山大洞,世傳為秦始皇東巡泰山時建造的駐蹕行宮,稱之為秦始皇避暑宮。當?shù)厝擞謧魉迥┨瞥酰赝趵钍烂駧П鲬?zhàn),曾在此歇馬,故又稱秦王洞。經考證,實為西漢昌邑王劉賀營而未用的廢冢。
據《漢書•武王子傳》載:賀王昌邑十三年,后征為帝,因行-,被廢為海昏侯,就國豫章(今江西南昌)。在漢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營作山陵,昌邑王劉賀事多僭越,自治壽域,乃入立被廢,客死他鄉(xiāng),不得歸葬,營而未用,遂成廢冢。此洞共有明道、側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組成。總長89.80米,最寬28米,石壁最高處15米,如壁如削。洞室整體結構布局嚴謹,開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驚嘆。洞內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滲出,懸溜不斷!霸崎_山上地,雨滴洞中天,徑窄藤蘿沒,崖高日月懸……”,正是金山洞的真實寫照。千古奇觀,勝地佳境,吸引著歷代眾多的游客。有多少文人名士懷著幾多感慨,幾多贊嘆,欣然命筆,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和精僻的考證。明道兩壁上現(xiàn)存宋以來的刻石44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宋、金、元時期,這里曾為佛寺,香火旺盛,經久不衰。洞門上方的“敕賜大明禪院”六個大字,為金大定三年所刻,洞內現(xiàn)存石佛像一尊,高約90厘米,為元泰定四年(1327年)所造。雕刻精細,造型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