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饒古道始建于唐代,均用長約4尺青石板條鋪砌而成的,由長江以北通往徽州、饒州等地的客商必經(jīng)之道,故被稱“古徽道”,“徽饒道”即屬舊時的“國道”。
徽饒古道穿越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現(xiàn)在尚未完全開發(fā),沿途斷崖峭壁林立,崇山峻林,自然風光秀麗,適合初級戶外愛好者的穿越體驗。
最佳徒步線路:休寧縣汪村——桐子嶺——連坑——石屋坑——塘窟——婺源沱川——理坑——白石坑——虹關——嶺腳(耗時約13小時)
一條斑駁的古道,縱橫深山老林,貫穿阡陌鄉(xiāng)間。它就是徽饒兩地文化中的亙古大脈——徽饒古道。歷史上,徽饒古道又稱“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自皖南歙縣城起,從休寧至婺源,最后蜿蜒而達瑤里,全長百余公里,路面皆由長約4尺青石板條鋪砌而成,未經(jīng)任何人工雕鑿。
在交通閉塞的古代,這條徽饒古道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道”,在當年的地位與徽杭古道相當,是古代徽商入贛的經(jīng)商要道。近些年,它們卻漸漸湮沒于山林和歷史之中。但古道的風采依舊,一峰一景、一水一色,處處有傳說。
據(jù)《婺源縣志》載:婺諸水俱入鄱陽湖,惟此山水東流入休達浙,故名浙源。早在春秋時期,浙源便是吳楚兩國的劃疆之地,徽饒古驛道穿境而過,被譽為“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村”。
到了浙源當然要上浙嶺,尋訪千年古驛道,探秘巍巍浙嶺關。
要知道,徽饒古道浙嶺段,是整個古驛道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
浙嶺,由五龍山逶迤而來,峰巒相接數(shù)十里。北宋權邦彥詩稱之為“巍峨俯吳中,盤結亙楚尾”。在距離安徽休寧地界僅數(shù)十米的地方,一條透射著古樸神秘的古驛道從濕漉漉的山林中悄然伸出。長滿了苔蘚的古驛道很荒涼,進退之間似乎有一種變通古今的奇幻。
“吳楚分源”界碑向西的驛道旁有一古跡,名為“堆婆!,遺留著一個感人的傳說。相傳,古代婺源有一位姓方的老太太,無兒無女,她決心行善積德,便把家安在了巍巍浙嶺之巔,每日打柴燒茶,專供來往行人解渴。老太太去世后,人們便把她葬在了浙嶺之巔,路人感其恩惠,拾石堆冢,以報其德,久而久之,古墓便由石塊堆砌而成,故名“堆婆!薄
“江南第一樟”虹關古樟 佇立村口看透世間變幻
從浙嶺下來,石階呈S型,兩旁樹茂林翠,每隔一段山路就有一個歇腳的古驛站。
下至半山腰時,進入徽饒古道的另一段——新嶺。這是一條連接浙嶺和嶺腳村的古驛道,全長約3.5公里。
新嶺,是相對于浙嶺老嶺而言。徒步約40分鐘,即來到嶺腳村。走進村子,這是一個徽派建筑的古村。村口有一株樹齡超過500年的古樟樹,沒有樹心,樹身也不完整,只有南北方向的樹殼。據(jù)講,年前一場雷火,將樹燒毀,沒想到來年開春時,竟奇跡般地長出了新枝嫩芽。
浙源多古樟,在與嶺腳村相接的虹關村,還有一株更為知名的古樟——虹關古樟。
自南宋起,虹關村就是“徽饒古道”進入江西后最大的村落,有“徽饒古道第一關”之稱。這是一個靜謐的山村,田間有村,村后有山,山上古樹濃蔭;村前有水,水倚田園……整個村落嵌于錦峰秀嶺、清溪碧河的自然風光之中。
村口傲然屹立著一株冠如巨傘、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樟,樹高26米,胸徑3.4米,冠幅達3畝,有古詩贊曰“上樹搖蕩凌云煙,下根磅礴達九淵”。這就是被譽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在虹關村,與古樟同具盛名的還有一段徽饒古驛道。
古驛道全由青石板鋪成,構成了村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驛道沿途有“鯉魚跳龍門”景。清乾隆年間,虹關村的墨業(yè)大師詹方寰以此景為題,創(chuàng)制“龍門墨”,正面刻“龍門”金字,背面是鯉魚跳龍門圖案。由于墨好又蘊含吉兆之意,龍門墨曾經(jīng)暢銷天下。在村中古驛道的許多石階上,還殘存著被車輪磨成的凹槽,它是古道當年車水馬龍的歷史佐證。
景點位置
江西省婺源縣境內(nèi)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