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山是綦江西北的一座天然大山,它雄踞綦江區(qū)文龍街道,巴南區(qū)一品街道、安瀾鎮(zhèn),江津區(qū)杜市鎮(zhèn)、廣興鎮(zhèn)等3個區(qū)5個鎮(zhèn)地域。綦江、巴南、江津的“三區(qū)界碑”就立在太公山上。太公山海拔高度近1000米,森林植被好,氣候宜人環(huán)境優(yōu)美,到處都是鳥語花香。
大佛寺位于綦江、江津、巴南三區(qū)交界的金釵村。大佛寺占地60多畝,依山而建,布局精巧,錯落有致,廟宇莊嚴。這里是太公山的最高處,樹木參天,云霧繚繞,風景如畫。
大佛寺以前叫白馬寺。相傳很久以前,每到日暮時分,人們就看到山上叢林中有一對白馬在此追逐嬉戲,悠然自得。如要走近觀馬,白馬又會猝然不見。一日,一位高僧路過此地,見此情景,心中大悅,“此乃白馬穴也!仙境寶馬常于此嬉戲,可見這是一方風水寶地!惫试诖私ㄋ拢∶遵R寺。
到了明朝末年,大佛寺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寺院里有一尊3米高的大佛神像,據(jù)說,這尊佛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從梵凈山上請來的,因為菩薩靈驗,人們就將白馬寺改稱大佛寺。清朝年間,大佛寺擴建了大雄寶殿、圓通殿和通明殿,佛像增多,僧人向往。
民國8年(公元1911年),大佛寺再次修繕。廟容輝煌,上、中、下三殿,左右天
井,書樓圍墻氣勢宏偉,每年三大會期(即:農歷三、六、九月觀音菩薩生日)和春
秋二季,方圓幾百里的善男信女慕名而至,燒香拜佛祈求平安。觀音法會時,居士香客多達8000多人。
大佛寺歷經(jīng)百年滄桑,如今,釋迦牟尼、千手觀音等73尊造型精致完美的佛像和《削發(fā)更衣》、《觀音現(xiàn)身》等佛教壁畫,仍然保存完好。
太公山自然景觀多,千百年來,人們又為這些自然景觀附加了許多傳說故事。
“太公攆太婆,雞公攆飛鵝,二龍搶寶十五蓋,氈帽落在獨石沱!边@首流傳久遠的綦江民謠,把太公山的自然景點及其民間傳說與綦江城區(qū)的景點聯(lián)系在了一起。如今“白馬穴”、“金釵井”、“雙乳山”和“太公石”等古老的傳說,深入人心。三區(qū)界碑、名人頭像、神龜拜佛、香爐石、迎客松等自然景觀美色迷人!
太公村解放前叫附里九甲,1958年大躍進時,借太公山之名改叫太公大隊,現(xiàn)如今叫太公村,轄4.99平方公里土地,人口1726人,512戶,全村8個村民小組,其中5、6、7三個組以茶林崗為界,與江津紅塘村毗鄰。
萬興山左右各有一條大山脈,左邊是春燈村到太公村的太公山,右邊是紅旗村到金釵村的一條山崗。整個太公村山多林密,森林面積3100余畝。
萬興山種植的雪峰梨,果子清香味濃,水分充足,甘甜爽口,耐儲存。種植規(guī)模10畝以上的農戶有10家。
太公山上的萬興場,清道光15年(公元1835年)修建,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古場鎮(zhèn),當年這里商貿繁榮、商人往來。老場鎮(zhèn)風貌直今尤存,置身其間,有一種穿越時光的感覺。
與萬興場毗鄰的是2010年5月才建成的萬興紅旗農民新村。古色古香的川東民居建筑風格,鮮花簇擁的田園風光,展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該村是“統(tǒng)籌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建設的農民新村。新村主道路硬化1.2公里,人行道2公里,周邊危舊房改造26戶。巴渝新居內配套建設有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警務室、便民超市、醫(yī)務室、公廁垃圾站、生化處理池、農家書屋、健身場所和小廣場等。
新村周邊已種植苗圃100畝,蔬菜200畝,柑橘林200畝,城郊森林綠化1000畝,周邊已有農家樂5家,是“品農家風味,賞綦城美景”的好地方。
新村距綦江城區(qū)5公里,居高臨下,可俯瞰綦城,風景絕佳。到太公山旅游,既可以體驗佛教文化,又可以品嘗新鮮蔬果和地道的農家菜。穿越原始森林,古老的場上,還可以感受農民新村的魅力,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里縱橫交錯,讓人樂而忘返。
信息來源:磴口縣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