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城隍廟位于鄭州市商城路東段路北,原名城隍靈佑侯廟。該廟始建于何時,文獻(xiàn)缺乏確切記載。據(jù)民國《鄭縣志》記載,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石純粹,嘉靖六年(1527)知州劉汝,隆慶四年(1570)知州李時選均曾重修。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陳一魁、五十三年(1714)知州張,乾隆五年(1740)知州張鉞,光緒十六年(1890)知州吳榮棨亦重修。
此廟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約10畝。由大門、過庭、戲樓、大殿、后寢宮和東、西廊房組成。大門面闊3間,進(jìn)深2間,懸山式建筑,綠色琉璃瓦頂,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三幅云昂嘴,耍頭呈象鼻狀。斗拱后尾均平插垂蓮柱,垂蓮柱上金枋相連,而柱的上端,直承上金檁。明間前后立4根石柱,周圍用木柱,中間為木制通柱,平面均呈小八角形。實榻大門3合,分別裝在通柱上。門前砌6級扇面形垂帶式踏跺,左右立1對石獅子。過庭距大門10余米,面闊3間,進(jìn)深2間,硬山式建筑;彝餐唔,正脊兩端置大吻,中部飾二龍戲珠和寶瓶,下有浮雕人物,中置神像,兩側(cè)各有1對追逐相斗的騎士,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垂脊上的裝飾也富有變化,龍飛鳳舞,百花盛開,配以獅子滾繡球和海馬、狎魚等脊獸,十分精巧秀麗。檐下置一斗二升斗拱。山墻下砌筑有弧形墀頭,下部雕磚上飾有麒麟、花草和須彌座,刻工精細(xì)。戲樓,又稱樂樓。與過庭相距咫尺,面闊3間,進(jìn)深2間,歇山式高臺樓閣,樓高12米余,主樓居中,左右兩側(cè)檐下配以歇山式邊樓,上下錯落,翼角重疊。主樓前后有抱廈,前抱廈為2根平面呈小八角形石柱支撐,石柱上鐫刻楹聯(lián)為“傳出幽明報應(yīng)彰天道,演來生死輪迴醒世人。”后抱廈為垂花門式。全樓共有19條屋脊縱橫斜插,置大吻脊獸,藍(lán)綠色琉璃脊飾。整體建筑小巧玲瓏,造型別致。戲樓北20余米為大殿,面闊3間,進(jìn)深3間,單檐歇山綠色琉璃瓦頂,脊飾用黃綠色琉璃。正脊兩端置有大吻,脊上飾有龍、鳳和牡丹,脊中豎獅子寶瓶,兩側(cè)飾小寶瓶。垂脊、戧脊均飾有花卉、卷草等圖案,并配以獅子等脊獸。檐下施垂昂五踩斗拱,昂嘴呈五角形。前檐明間施有兩攢溜金斗拱,角科用把臂廂拱。殿內(nèi)為九檁前后廊式的柱梁結(jié)構(gòu),橫梁縱檁,立柱斜椽,交替錯落,排列有序。殿前、后明間均裝修有4扇六抹槅扇,殿前次間裝修有檻窗,均為正搭斜交凌花式。檐下的墊拱板上還繪有八仙過海、二十四孝等彩畫。殿前砌有月臺。大殿后20米有寢宮,由拜廈和寢殿組成,中有地溝相隔。寢殿面闊5間,進(jìn)深3間,懸山式建筑;殿前的拜廈,面闊5間,進(jìn)深4架椽,卷棚頂。屋面均覆以綠色琉璃瓦,脊飾用黃綠花色琉璃。寢殿正脊兩端置2米高的大吻,中央飾一重檐歇山式樓閣,脊兩側(cè)塑有雙龍戲珠,鳳穿牡丹,垂脊雕有羽人、石榴、花卉等,玲瓏剔透。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昂嘴和耍頭呈象鼻狀,斗拱后尾均平插有垂柱,獨具匠心。檐下的墊拱板上,繪有色彩絢麗的彩繪,造型生動,題材豐富,有鯉魚跳龍門、喜鵲鬧梅、鳳戲牡丹、松鶴延年、龍虎相斗、獅子滾繡球等。殿前的明、次間裝有六抹槅扇,梢間置檻窗,均為正搭斜交凌花式。
該廟的建筑以建造精致、結(jié)構(gòu)堅實而著稱。廟內(nèi)原有碑刻,其中有明初鄭州同知張大猷草書石碑《福贊》、《壽贊》兩通,前者碑高1.88米,寬0.83米;后者高1.81米,寬0.8米,筆跡蒼勁挺拔,現(xiàn)僅存《福贊》碑。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hù)單位。
地址:鄭州市管城區(qū)商城路4號
類型:歷史建筑
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
電話:0371-66341775
開放時間:
9:00-17:00
門票信息:
免費開放。
交通:
727路北線、727路南線、33路、2路、52路、58路公交車至城隍廟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