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分水龍王廟座落于南旺鎮(zhèn)汶河、運河交匯處。為表彰宋禮、白英創(chuàng)修南旺水利樞紐工程而始建于明初,后相繼擴建。
至清咸豐十年(1860),形成龐大的建筑群,主要有龍王大殿、禹王殿、宋公祠、潘公祠、白公祠、文公祠、水明樓、戲樓、觀音閣、關帝廟、螞蚱神廟等。因年久未修,多失原貌。
南旺分水龍王廟古建筑群,坐落在今天的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zhèn)的汶水入運處。南旺居古大野澤之濱,歷史悠久。元代開鑿京杭運河,南旺因地勢隆起,像個羅鍋,被稱為“水脊”。水脊成了運河暢通的難題,明朝初期,工部尚書宋禮和汶上民間水利家白英經(jīng)過勘察,在戴村筑壩遏汶,馴服汶水西行,從南旺入運,七分北流,以濟漳、衛(wèi);三分南流,以濟黃、淮,而漕運通。后建龍王廟于分水處,故稱“分水龍王廟”。
龍王廟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至清代不斷增建,漸漸形成了眾廟集聚的建筑群。翻看史書記載,分水龍王廟建筑群包括龍王廟大殿、戲樓、禹王殿、水明樓、宋禮祠、白英祠、關帝廟、觀音閣、莫公祠、文公祠、螞蚱廟及和尚禪室等10余處院落,占地南北長220米,東西寬255米,面積約56100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9338平方米。各個建筑雖年代不一,風格樣式各異,卻布局協(xié)調(diào),院落交錯,堪稱為明清廟宇建筑的大觀園。建筑群周圍數(shù)百米處,聳立四座土山,均高約60米,向廟群作朝拱之勢,稱為“四山拱衛(wèi)”。單看這龍王廟建筑群的氣勢,已是四方朝拜、八面威風了。龍王廟建筑群位居河右岸,四座大門直沖運河,氣勢恢宏。滔滔汶水由東向西迎面而來與大運河呈丁字形交會,為避汶水沖擊,沿岸建有坡高4米、長約220米的石剝岸,有4處臺階直通大門,臺階兩側(cè),官商民人可在此下船拾級而上,有8個巨形石雕水獸兀立岸邊,作盤臥狀,石石剝岸下豎有12根石樁,用以挽纜船只。隔河相望,汶河北岸土山上的望湖亭,亭中設有石幾、石凳,游人可以坐亭內(nèi)弈棋、納涼憩息。每逢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香火古會,游人如織,聯(lián)袂接踵。迎河而建的廟群大門,氣勢恢宏,巍然壯觀,門樓寬10米,三楹。大門外建木結構牌坊,兩層飛檐,造型美觀,懸匾額3塊,右為“海宴”,左為“河清”,中為“左右逢源”,為清代浙閩總督汶上人劉韻珂所書。進得廟群大門,院中偏左有古槐一株,粗約兩圍,高大茂盛,蓬蓬然如傘蓋,樹蔭遮得大半個院落。而最惹眼的則是龍王廟大殿,大殿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紅墻綠瓦,朱門屏風,飛檐斗拱,斜山站角,風鐸懸墜,四梁八柱,雕梁畫棟。殿內(nèi)塑有神像22尊,正中塑龍王坐像,高約3米;龍王像前左右屏立兩尊站像,一持“印璽”,一持“圣旨”;再前塑一木刻站像。左邊靠后墻有漳漕河督大王和金龍四大王泥塑坐像;右邊靠后墻塑宴公、蕭公坐像?可綁蓚(cè),各塑站像4尊,有風神、雨神、雷神、閃神、雹神等,各持自家法器,服飾有別,神態(tài)各異;右前角和左前角塑有“土地爺”和“運河指揮”坐像及4尊站像,雕工精巧,栩栩如生。一入殿門,便有“劈流神勇”匾額高懸,正中上方則懸“廣濟分流”、“疏流利運”、“庥被汶泗”3面匾額,兩邊是“總制分流”、“廣濟群生”等匾,殿內(nèi)共懸匾額30面,均為明清兩代官紳名家所書。龍王廟大殿左側(cè)有鐘鼓樓,右邊為字紙樓。字紙樓,無梁無椽,純磚瓦結構,上 書“敬惜字紙”四字,此樓專為焚燒字紙用。大殿前方便是戲樓,上懸“大舞咸池”匾額,匾下為木制月窗,門楞形,雕刻細膩玲瓏。戲樓底層便是大門走道。由龍王廟大殿依次向左,便是禹王殿和水明樓。禹王殿高階月臺,層脊蟠龍瓦裝飾,頂覆綠黃瓦。殿內(nèi)塑有禹王像,神態(tài)自然,穆如清風。殿前樓臺,正中開拱券式過道,裝有門扉,從運河上岸登階,入禹王殿必經(jīng)此門。
因南旺扼運河咽喉,事關漕運重責,因此清朝專門在南旺設立了汶上縣南旺分縣,縣衙就設在龍王廟群觀音閣后面,衙門還設文訓、武訓、河標營、操標營,并設置了張公書院和南旺義學等。這些建筑與龍王廟群已經(jīng)渾然一體,更增添了南旺分水龍王廟建筑群恢宏氣勢?梢姡炙埻鯊R是一融匯了多種文化內(nèi)涵的古建筑群體。
水龍王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運河文化著名旅游景點。
南旺鎮(zhèn):南旺鎮(zhèn)地處汶上西南,東臨古城汶上、西接嘉祥、北枕水泊梁山,南依任城。全鎮(zhèn)人口5.7萬人,總面積59.3平方公里。交通網(wǎng)絡四通八達,京杭大運河流經(jīng)南北,濟梁、汶金省級公路貫穿全鎮(zhèn),南距日荷高速公路10公里,距京滬、京九鐵路和濟寧機場30公里。程控電話裝機容量已達4000門,鎮(zhèn)村公路60公里,完善的設施、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使南旺成為全縣經(jīng)濟發(fā)展最活躍的地區(qū)之一。南旺…… 南旺鎮(zhèn)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