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山,又名子華、小華山,位于絳縣衛(wèi)莊鎮(zhèn)張上村南條山之上。當年小沉香在西岳華山“劈山救母”,神斧劈下之時,只聽得“轟隆”一聲,天崩地裂,石塊飛濺,其中一塊迸落到絳縣東南的中條山上,就成了今日的東華山。
東華山來歷之說當屬神話,人們之所以稱其華山,主要還是因為它與西岳華山有許多相似之處。東華山游覽區(qū)方圓二十多里,主峰海拔一千七百余米,奇峰九座,峻嶺十八,山勢巍峨,山道險峻,頗具西岳挺拔的氣勢。閻王嘴是東華山著名的險道,在這里攀援直上,舉步如登云梯。眼前古壁陡峭,耳邊山風呼嘯,鳥鳴深澗,松濤澎湃,令人驚心動魄。老弱婦孺望而卻步,不少青壯也臨梯躑躅,其險路恰如西岳一般。驚心崖是游覽區(qū)的最后端,俗稱“斷頭崖”,這里深澗陡然截斷山梁,崖壁直立,猶如鬼斧神工,俯瞰深谷,頭暈目眩,與西岳“回心石”有異曲同工之妙。 東華山險似華山,但更有自己獨特的風貌。華山廟院位于東華山之頂,院內大小廟宇達十二處之多,諸如菩薩廟、娘娘廟、藥王廟、財神廟,應有盡有。這里歷年香火旺盛,各路香客絡繹不絕。每年農歷三月初十至二十的廟會期間,這里更是貢品如山,禱聲如潮。前幾年,今人又在華山廟院的下方新建了十二生肖神像,獨成小院,平添小景,亦可一游。
東華山景點眾多,且大多都附帶一個動人的傳說。山下的“神仙腳印”,一尺有余,清晰地印在一片料腳石上。傳說當年廟會興盛,太上老君慕名前往而留此行跡。后山的石崖之中有一山洞,名曰“桃花洞”,傳說太上老君逛廟會至此,看到青山綠水,翠柳紅桃掩映著一座妙生洞府,遂題為“桃花洞”,并曾居住在此-仙丹。
東華山景物傳說多不可考,但有兩個真實的故事卻牢牢記在絳縣人民的心間。1934年4月25日,絳縣第一任縣委書記、革命先烈曹金海在這里組建了河東第一支革命武裝——絳縣紅軍游擊隊,他們利用廟會發(fā)展隊伍,以華山廟院為根據(jù)地開展活動,與-反動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從后山通往山頂?shù)奈ㄒ浑U道“通天壕”,也有一個血淚故事。當年在華山廟院駐扎著-十五軍一個連的抗日兵力,據(jù)險而守使日寇正面久攻不下。大年三十晚上,鬼子在漢0的帶領下偷襲得手,當時就是繞道從“通天壕”里爬上去的。
東華山以險得名,以奇成名,天然景色隨處可見。蓮花山、饃饃籠、石獅震天橋等,形象逼真,姿態(tài)萬千。而懸空石柱和群仙洞、白云洞或以其雄奇罕見,或以其神秘莫測令人神往。懸空石柱直立于崖壁,高約三丈,像一株碩大的竹筍插入云霄。柱旁群仙洞洞雖不大,但壁石奇異,人、佛、雞、猴,各種形態(tài),惟妙惟肖。白云洞洞口開于半壁,洞外一塊平整的壁石,刻著一千零六十四年前古人的手跡,文字雖經(jīng)風吹雨琳,但依稀可辨“天福三年”字樣。白云洞因云起名,每臨陰雨天氣,洞里便噴出棉絮般的云霧,緩緩升騰于洞頂,隱隱掩住洞口。此洞洞中有洞,深不可測,有些內洞至今無人敢貿然涉足,給后來者留下無窮的探險樂趣。
東華山是絳縣人民得天獨厚的寶山。因其海拔較高,每年六月猶有積雪藏陰。加之森林茂密、空氣清新、景色秀麗、甘泉凜冽,因而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后山樹木成林,前山山楂成串,每到漫山紅遍的金秋,河東到處是絳縣農民叫賣冰糖葫蘆的聲音。而在冬季,嶺上嶺下銀裝素裹,“梨花”朵朵綴滿枝頭,循著原始森林鹿、獾、豬、兔的足跡,獵取野味的快樂時時蕩漾在獵手們的心間。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東華山則小晉南。站在華山廟院的高處放眼四望,真有胸裹河東十三縣的感覺。山的東、西、南三面峰巒起伏,猶如滾滾濤波簇擁著主峰東華山,而東華山則象一艘劈波斬浪的戰(zhàn)艦,山頂混元樓石塔便是戰(zhàn)艦的桅桿,向北俯瞰,華山廟宇像個扇柄,三龍六嶺象是扇骨,整個前山如同一把撒開的紙扇。極目遠望,田野連片,綠茵如畫,汾河玉帶在云煙中明明滅滅,時隱時現(xiàn),正所謂“云連-三千里,煙鎮(zhèn)汾河十萬家”。
時代在前進,東華山旅游區(qū)亦不斷改換新貌。十余年來,政府地方一條心,為將這座圣山打扮得更加漂亮,先后投巨資拓寬修建了環(huán)山公路,從東側上山縮短路程的一半;興建了“山門”、“吊橋”——鋼索拉橋;水泥臺階登山路;……作為華山子民的后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東華山將以更加絢麗多彩的身姿,傲立于古絳大地,敞開心扉迎接四面八方的賓朋。
張上村:張上村位于衛(wèi)莊鎮(zhèn)中部,境內有省級東華山森林公園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陰寺。東華山相傳是傳沉香劈山救母時飛濺石塊而成,拔地萃立,直插云端,主峰海拔1700米,每逢春夏之際整個山巒被一片翠綠覆蓋,景色秀麗,是人們休閑祈福的好去處;太陰寺始建于北魏時期,距今約1500余年,是我國較為罕見的一座坐南朝北的名寺,寺內大雄寶殿的一尊釋迦牟尼獨木雕臥佛身長4米,最寬處…… 張上村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