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建于公元785年,科爾多瓦的清真寺以世界上最宏偉的清真寺為目標,接下來的兩個世紀更是不斷擴建,使得它成為當時回教世界最大的清真寺。由14世紀的穆迪哈爾(Mudéjar)式大門─寬恕門(La Puerta del Perdón)可看見種著橘樹、棕櫚樹的橘園(Patio de los Naranjos)。清真寺的盡頭是個回教式殿堂,中間是壁龕(Mihrab)朝向麥加(Mecca),供人膜拜。 前身為西哥德所使用的教堂,后經(jīng)拉曼一世收購,改建為清真寺。在16世紀時,查理五世又對教堂大肆改造。再加上之前幾位在位者的擴建整修,這座清真寺在經(jīng)過幾次改建后,使得風格變得有點混雜了。
羅馬人到達科爾多瓦后,在城市四周建造了堅固的地基。公元第一個千年伊始,科爾多瓦成為西班牙轄區(qū)和羅馬安達盧西亞行省的首府。756年,大馬士革倭馬亞王朝的最后繼承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在此定都,自稱統(tǒng)治者。科爾多瓦城的杰作大清真寺,是西班牙地區(qū)最輝煌的東方文化紀念建筑。10世紀時,由于獲得哈里發(fā)王國的地位,科爾多瓦經(jīng)歷了一段繁榮時期。作為西方人口最繁盛的城市,科爾多瓦成為伊斯蘭世界最強盛的首都,鼎盛時期清真寺多達300所。11世紀,哈里發(fā)王國政治上0為兩派。穆拉比兌教派和柏柏爾教的創(chuàng)始派,一神論教派,12世紀時雙方重新和解。1236年,費迪南三世趕走了摩爾人,并且因加盟信奉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致使科爾多瓦陷入長期衰落。在查理五世統(tǒng)治時期,皈依基督教的大清真寺被改造成一座教堂。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