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襄陽碼頭分布于襄城、樊城的漢水兩岸,共有31座。其中襄城碼頭位于漢江南岸,分別為檀溪、羅家、夫人城、臨漢門、官亭、鐵樁、拱宸、長門、閘口;而樊城碼頭分布于漢江北岸,分別為火星觀、米公祠、大碼頭、龍口、公館門、林家巷、左家巷、邵家巷、望峴亭、余家巷、莫家巷、官碼頭、占吉廟、五顯廟、回龍寺、漢陽書院、基峨巷、蘇家巷、湖南館、馬道口、梯子口、迎旭門。
在漕運興盛的年代,襄陽城內有21條小街巷可直通河岸碼頭,大小船行20多家。民國年間,襄陽因船運業(yè)發(fā)達,水路運輸達到一個頂峰。據(jù)《襄樊交通志》記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前后,根據(jù)把頭勢力劃分,漢江5公里多的江邊共分布有11個半碼頭,其中襄城3個,樊城8個半。襄城上自小北門,下至長門,依次有小北門、大北門、長門。樊城上自大碼頭,下至梯子口,依次有大碼頭、公館門、晏公廟、官碼頭、占吉廟、回龍寺、基峨巷、馬道口、梯子口(半個),兩岸碼頭工人約有千人。
襄陽的這些碼頭鱗次櫛比、形態(tài)各異、功能有別,有專門的人渡碼頭,有專供官員渡江的官碼頭,有主要用來運貨的商用碼頭,還有主要用于軍事防御的軍事碼頭和便于架設浮橋的鐵樁碼頭等。商用碼頭也有比較固定的用途,有的專屬于某個大商號,有的則專門裝運某一類貨物。樊城的兩千余家商號每年出入的商品豐富,囊括山雜貨、食鹽、芝麻、煤炭、木材、油和糧食等,價值在600萬銀元以上,相當于今天超過十億元的物資。
背靠碼頭的中山前街和中山后街就是當年城市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上世紀40年代的前街,一水兒青石板鋪成,制皂廠、醬園、綢緞莊、銀樓、藥店、鹽行鱗次櫛比,貨物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這些貨物,大都通過漢江運輸而來。茶館、飯莊及各類攤點遍布兩岸,人聲鼎沸,仿若街市!叭沼星藫胃荩褂腥f盞燈火!笨梢赃b想:滿河船桅,纖夫盈堤,沿江纖夫起航的號子聲動十里,小船劃向大船,大船靠向碼頭。
據(jù)《襄陽府志》載,襄陽碼頭最早為陡坡式土碼頭,現(xiàn)存碼頭為清道光八年(1828年),在襄陽知府鄭敦允的主持下,將原陡坡式土碼頭改為條石階梯式碼頭,有些還在碼頭上建牌樓。由于歷史的原因,碼頭上的建筑設施被先后拆除,唯碼頭尚存。
2008年,襄陽碼頭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