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VA免费看成,亚洲精品高清中文字幕完整版,国产免费a,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欧美日本一区视频免费,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999,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巡游足跡之山西(晉北方向)旅游

巡游足跡之山西(晉北方向)

東湖醋園
  東湖醋園位于太原市東山高速公路和建設北路之間的馬道坡26號,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是山西省第一家動態(tài)展示傳統(tǒng)與現代老陳醋生產工藝流程和老陳醋歷史文化內涵的公司化、工廠化博物館。東湖醋園的陳列堂和醋療園。分別收集了我國西漢以來各種釀醋器具、農耕器具和700余個醋療藥方,以古今器皿展示、文獻典籍摘記,圖片照片-,產品實物陳列等形式充分展示了山西老陳醋的歷史文化底蘊。臨近仿古建筑美和居醋坊,迎面而來的是既酸又香的老陳醋氣味。進入古色古香的美和居醋坊,猶如來到了500年前的老陳醋作坊,老醋芳香、撲鼻沁心,醋味十足,難以忘懷。作坊內“蒸、酵、熏、淋、曬”的老陳醋制作工藝和步驟一覽無余,游客參與部分…[詳細]
青龍古鎮(zhèn)
  青龍鎮(zhèn)的整個建筑群像一條騰飛的巨龍。古鎮(zhèn)南北長5華里。鎮(zhèn)南頭彎道形建筑群為龍尾;鎮(zhèn)西彎形建筑為彎曲向后蹬的龍的右腿;鎮(zhèn)東曲起通向塌崖坡的道為龍的左腿。因此道向河邊,恰似龍爪剛露出水面;風水坡弓形舊道是龍的右前腿;龍王廟彎曲的坡道是龍的左前腿,下街是龍脖,大十字是龍爪;河坡是龍頭,五里長街為龍身,龍頭上河神廟等兩處廟宇的水井為龍眼。鎮(zhèn)東一條大河由南至北滾滾而去,遠遠望去,青龍鎮(zhèn)猶如一條出水巨龍,騰空而起。鎮(zhèn)外有一土塔,原為春秋時傳遞軍事信息的烽火臺,遠看猶如一支巨筆。青龍鎮(zhèn)兩側店鋪林立,都是明清建筑。老爺廟、泰山廟、奶奶廟、河神廟、文昌祠、龍王廟、大王廟、茶皇廟等寺廟雄踞古鎮(zhèn)四周,殿宇雄偉,或如…[詳細]
忻州古城
  忻州古稱秀容,位于太原五臺山途中,為忻州行署,地委駐地。春秋時,忻州屬晉國,戰(zhàn)國時歸趙,秦漢時屬太原郡。雁門郡,太平郡。隋代為新興郡、雁門郡。唐、五代、宋時為忻州定襄郡。金、元、明、清為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國初年為雁門道。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期間大部分地區(qū)屬晉察冀,以西屬晉綏。1949年建忻州專區(qū)。忻州城始建于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華民族傳統(tǒng)規(guī)劃思想和建筑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歷代多為郡、州治所,險關要塞,人杰地靈,商賈往來,兵家必爭,故有“晉北鎖鑰”之稱。忻州文化積淀…[詳細]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位于山西大同南約70公里。它建在應縣城佛宮寺的山門內,原名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建于遼代清寧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為30米,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斜撐、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據測,建筑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并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筑結構與使用功…[詳細]
渾源州署
  渾州署即渾源州衙,位于縣城永安西大街,始建于金代,現存建筑是明朝太祖洪武七年州判張溥主持營造,距今已有645年的歷史,占地49畝約32500平方米,有房舍310余間。渾源州衙建筑群是目前我國北方現存的古官署衙門中獨具特色的明清風格州衙建筑,歷經各朝代修建擴建,到清朝乾隆時,逐步形成布局嚴謹、規(guī)制齊全、規(guī)模宏大、深邃森嚴的一處高品位、全功能的官署衙門。…[詳細]
渾源圓覺寺塔
  圓覺寺磚塔圓覺寺磚塔(第二批省保)時代:金地址:渾源縣城石橋北巷圓覺寺,俗稱“小寺”。清順治版《渾源州志》載:“圓覺寺,在州治東,金正隆三年(1158年)僧玄真建!痹且运䴙橹行牡囊唤M完整的古建筑,有大殿、東西配殿、山門、西跨院大殿等,三十年代,日本人入侵,將寺內木結構建筑全部拆毀,現僅存磚塔一座為金代原構。明成化五年(1469年)、萬歷四年(1576年)、清咸豐九年(1859年)均曾修葺,或磚刻題字或石刻題字嵌在磚塔上。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九層,全部磚砌,無梯級可登。塔基為高達4米的須彌座。最下部疊澀數層,逐漸內收。磚砌壸門兩層。四面嵌滿磚刻浮雕,有歌舞伎樂、武士、猛獸。須彌座上部均施斗…[詳細]
渾源文廟
  渾源文廟渾源文廟(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渾源縣城內西大街渾源文廟位于渾源縣城內永安西街北側。坐北向南,南北長140米,東西寬80米,占地面積15586平方米。據清乾隆版《州志》記載,文廟始建于遼,歷代均有增葺,現存建筑為明清遺構。渾源文廟沿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是大成坊、泮池泮橋、戟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崇圣祠,兩側有東西廊廡等。大成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兩攢,角科有鴛鴦交手栱。為擴大殿內空間,采用了減柱造和移柱造,梁架為六架梁對單步梁。渾源文廟格局完整,規(guī)模宏大,大成殿保留有金元時期的構造特征,具有較高的價值。2013年5月,渾源…[詳細]
大同土林
  土林是種獨特的流水侵蝕地貌,它氣勢恢弘、鬼斧神工,盡現黃土高原蒼涼肅穆之美,是攝影愛好者的理想素材。土林位于的大同縣杜莊鄉(xiāng),方圓一公里,被當地人稱作“石板溝”,在這里已經隱藏了不知多少年。碧波蕩漾的水邊矗立著由于桑干湖支流日久天長的侵蝕而形成的一處處似古堡而非古堡、似雕塑而非雕塑的奇異景觀。在不同光照的情況下,土林會呈現出奇異的色彩變幻:時而金光閃閃,時而紅若火焰,時而黛如深淵,時而白如霜田,氣勢恢弘,鬼斧神工,盡現黃土高原蒼涼肅穆之美,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的創(chuàng)作空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了土林詭異迷離的地貌,當你走進這里,一時很難明白自己是登陸火星上還身陷魔域仙界。這就是大同土林,當地人叫“石…[詳細]
善化寺
  善化寺(第一批國保)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布局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建筑。據寺內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碑載: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原名開元寺,五代后晉初易名大普恩寺。遼末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分毀于兵火,金天會六年(1128年)重建。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始更今名。善化寺俗稱南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依中軸線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寶殿,層層疊高。東有文殊閣(已毀),西為普賢閣。院內建筑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寶殿、普賢閣均為遼金時期原構。天王殿,現為山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檐廡殿頂。是我國現存金代時期最大的山門。左右次間有明塑四大天王像,橫…[詳細]
大同古城墻
  大同城墻位于大同市中心區(qū)域,古城面積3.45平方公里,輪廓呈正方形。現存城墻是明代大將軍徐達在漢、魏、唐、遼、金、元舊城基礎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筑起來的。城墻高14米,上寬12米,下寬18米,周長7.2公里,建有主城門四座,東曰和陽門、南曰永泰門、西曰清遠門、北曰武定門,同時還建有護城河、吊橋、城樓、箭樓、月樓、望樓、角樓、控軍臺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古城墻與護城河及環(huán)城公園如今已成為大同這座千年古都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同古城墻據明正德十年(1515)《大同府志》載,明洪武五年(1372)大將軍徐達在唐、遼、金等舊土城基礎上增筑新城,平面略呈方形,…[詳細]
大同文廟
  文廟(第三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大同市城內東南隅據《大同府志》記載:“舊學府在府治東,即元魏中學書,遼西京國子監(jiān),金時之太學,元之大同縣學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建為府學,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學為代藩府學,改云中驛為府學,即今學也!边@里所謂府學即今日之文廟。文廟原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現大多已塌毀,僅存大成殿、過殿、東配殿和西配殿。大成殿是文廟主要建筑,坐北朝南,為明代所建。建筑置于月臺上,呈“凸”字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斗栱六鋪作,每間兩朵。轉角斗栱繁縟復雜,柱網排列為減柱做法。大殿前的月臺四周有石欄圍繞,欄桿中間嵌有宣武巖石刻。欄桿中的石刻上雕刻著我…[詳細]
帝君廟
  帝君廟位于大同市平城區(qū)帝君廟街4號,坐北朝南,東西寬36米,南北長40米,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存大殿為明代遺構,中軸線有山門、大殿、藏書樓。山門兩側有鐘、鼓樓,大殿兩側為東西配殿,帝君廟大殿是大同現存唯一的明代懸山頂二層樓閣式建筑,面寬三間,進深五椽。2009年重修并新建藏書樓、山門、配殿、辦公樓等13座建筑,1981年2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帝君廟所在的古城街道辦事處,位于大同平城區(qū)東南部![詳細]
大同關帝廟
  大同關帝廟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稱大廟。坐落在大同市內鼓樓東街。清《大同府志》記有明景泰、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修繕碑記。清康熙、乾隆時均有增建和修葺。從建筑手法和特色看,當為元代遺物,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筑。關帝廟的主要建筑沿中軸線排列有致,漸次有山門、過殿、東西廊房、主殿(現已部分改建)。原先在正門之上掛有萬字邊大牌匾一塊,-:“大義參天”。門前樹有雄偉壯觀的木構牌坊。牌坊前又分別豎立著高聳入云的旗桿一對及兩尊威武兇猛的鐵獅子。山門對面曾筑有鐫刻精美的拱形戲臺一座,畫棟雕梁,寬闊高大,頗為壯觀。今存關帝廟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瓦。殿前置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抱廈,為清代…[詳細]
大同九龍壁
  大同九龍壁大同九龍壁(第五批國保)時代:明地址:大同市內東街南側據《大同府志》記載,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單面五彩琉璃照壁。。九龍壁坐南朝北。長45.50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黃、綠、蘭、紫、黑、白等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體由三部分組成:底部為須彌座,中部為壁身,上部為壁頂。須彌座的束腰鑲有兩層琉璃神獸:第一層是麒麟、獅子、猛虎、梅鹿、飛馬等;第二層是行龍,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須彌座上平托九龍琉璃壁身,穩(wěn)重雄健。壁身之上有仿木結構的琉璃斗栱六十二組,承托琉璃瓦頂。壁頂為單檐五脊,正脊為高浮雕的多層花瓣、花朵以及行龍等,壁頂脊獸俱全,…[詳細]
代王府
  代王府是明代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代王府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19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間。代王府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在遼、金西京國子監(jiān)的基礎上興建王府,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690m,東西寬260m,四面圍有數米高的墻垣。代王府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承運殿、圜殿、存心殿,是代藩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長--、交泰殿、坤寧宮,是代王和代王妃居住的正宮。代王府歷經了明王朝由建國而至失國的歷史過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崇禎…[詳細]
大同華嚴寺
  華嚴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據佛教的七大宗之一——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而修建的,故名華嚴寺。寺內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畫、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國遼代藝術的典范。上華嚴寺俗稱上寺,是以大雄寶殿為主體的一組建筑。進入山門,可見方門兩側門楣分別磚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間”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大雄寶殿始建于遼代清寧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毀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舊址重建,以后歷代予以修補。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面積1559平方米,是我國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大殿)。…[詳細]
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規(guī)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F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于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詳細]
金沙灘旅游區(qū)
  金沙灘在縣城南30公里處的黃花梁腳下,是當年宋、遼交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也是傳說中楊繼業(yè)兵敗罹難的地方。如今金沙灘早已改變了昔日風沙彌漫的荒涼景象,縱橫交錯的防風林帶和碩果累累的經濟林,既給其披上常青綠裝,又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金沙灘古戰(zhàn)場因楊繼業(yè)父子可歌可泣的抗遼壯舉而聞名于世,楊繼業(yè)父子作為一代忠烈古令傳誦,有關金沙灘古戰(zhàn)場和楊繼業(yè)父子抗遼的傳奇故事,當地民間更是有口皆碑為紀念楊繼業(yè)父子英雄業(yè)績和他們浴血鏖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這里相繼有冠以古戰(zhàn)場名字的金沙灘鎮(zhèn)政府,金沙灘林場、金沙灘火車站、金沙灘煤運站、金沙灘農牧場等金沙灘鎮(zhèn)是這一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并成為懷仁縣經濟開發(fā)區(qū)之一,金沙灘旅游區(qū)更成為人…[詳細]
朔州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朔州市朔城區(qū)東街北側,是一處規(guī)模宏敞,殿閣群居的古寺廟。創(chuàng)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遼時曾作為林太師衙署,亦稱林衙院。遼統(tǒng)和年間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題額“崇福禪偉”,建筑壯麗,F存山門及觀音、彌陀、地藏、文殊諸佛殿,并有藏經閣、鐘鼓樓等。布局嚴謹,主次分明。藏經閣位居殿前,為他處所罕見。彌陀寺,是規(guī)模較大的金代建筑。殿內金代塑像壁畫保存完好。福州崇福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北嶺象峰南麓,距市區(qū)約8公里,該寺創(chuàng)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初名“崇福院”,建筑規(guī)模較小,后遭廢圮。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觀古樸、莊嚴,門前雄獅端坐,寺內,殿閣五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詳細]
馬邑博物館
  馬邑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地方綜合類博物館,位于朔州市朔城區(qū)崇福廣場西側。馬邑博物館共展出自遠古白堊紀時期至上世紀40年代的745件珍貴文物,其中包含有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剎等國家一級文物20件,國家二、三級文物189件。采用全木結構仿古建筑,呈遼金建筑風格,其造型古樸雄偉,與崇福廣場大戲臺、鄂國公尉遲廟構成朔城區(qū)三大古建筑群落。鎮(zhèn)館之寶———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剎放置在該館的造像廳里,而塔身現保存在臺北歷史博物館。當年,該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高3米左右,塔身高2.5米,共9層,塔身上面共浮雕佛像1400多尊。特別是侍立菩薩像高1.81米,與真人略同。令人痛惜的是,1937年日寇占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