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寺遺址位于高橋左側,距報國寺西南5公里,傳為中印度僧人寶掌結茅處。隋唐間創(chuàng)建。曾改名護國光林寺、會福寺。明洪武、永樂年間重建,仍名靈巖。明代是靈巖寺的鼎盛時期。譚鐘岳的《峨眉圖志》載:寺字四十八重,僧眾千計,由山門至后殿有十余華里。其規(guī)模之宏大,僧侶之眾多,香火之旺盛,在峨眉山寺宇中首屈一指,故有“九處過堂(吃齋飯),十處燒香,燒香要騎馬”的說法。殿字重疊,密林掩映,丹巖凝翠,呈現(xiàn)出靈巖層層疊疊的雄峙壯觀,“靈巖疊翠”便成為峨眉十景之勝。劉君澤在民國36年(1947年)出版的《峨眉伽藍記》中,雖說“寺字四十八重,僧眾千計,未免侈信”,但仍不能不承認:“峨眉高峰俯,臨殿闕,疊疊青翠,秀麗莊嚴…
[詳細]